自从闵行古美街道有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后,家住古美二村的独居老人王阿婆不再感到孤独。她经常到文化中心去听信息员读报,看时装队走猫步、戏剧组排练;逢年过节,不花一分钱,还能看到专业剧团的演出。特别是她参加踢踏舞和扭秧歌队后,每周活动一至二次,踢踢腿、扭扭腰,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她说,文化中心是她的另一个家,在那里能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和快乐。在古美,像王阿婆这样参加文化表演团队活动的达2000多人。
这种惠及百姓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上海已建成108家,遍及沪上社区、乡镇,为市民提供文化娱乐设施和文艺演出培训、辅导讲座、展览图书、电影文博等公益性文化服务。
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完善
随着上海博物馆、上海美术馆、上海图书馆、上海大剧院、东方艺术中心等标志性文化设施的崛起,2004年,市委、市政府布局建设一批融学习、排练、演出、放映等一体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并下发了《关于加快“十一五”期间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的通知》,制定了《上海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管理暂行办法》及《上海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基本配置要求(2007版)》,出台了《上海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服务标准(试行)》,让普通市民也能享受到文化带来的愉悦。4年来,各级政府先后投入28.75多亿元,其中市文化专项资金1.9亿多元,建造了108个具有一定规模、设施齐全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总面积达53万平方米。到2010年,将建成200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达到全覆盖。
地处宝山的友谊社区近年来人口剧增。2006年,市、区共投入资金2070万元,建造了55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馆内文化、健身、展示、阅览等全天候向居民免费开放。临汾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成立了青松合唱团、民乐队、时装队、临汾书画社、茶艺队、戏曲沙龙等18支文体团队。崇明县乡镇文化设施相对不足,市、县两级政府投资1500万元,在建设镇建造了文化活动中心,设有多功能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桌球房、灯光球场等。卢湾区政府投资6000万元,利用旧厂房、空余校舍或腾出街道办公场所,为每个街道改建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与此同时,各街道、乡镇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轴心,建造居委会、村文化活动室,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浦东三林镇是世博场馆建设动迁基地,规划居住人口将达38万。从前年起,他们在原有4个文化中心、广场,200个居委(村)文化活动室、健身点的基础上,每年投入1000万元,建造3000平方米的5个分中心,构筑“15分钟都市公共文化圈”。
提供服务,以居民需求为准则
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运作方式,有的直属街道办事处领导,有的采取业余文艺团队和群众代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也有的委托专业文化公司代管,但宗旨是一个:居民需要什么,就提供相应的文化服务。
淮海街道在建造文化中心的同时,以“希望开展哪些活动”为题,先后5次征求居民意见。有的居民提出,文化中心不仅要吸引老年人参加,也要为青年、儿童提供服务。他们就增设“未来工程师工作室”,让孩子们在这里动手制作模型和创意作品。瑞金街道知识分子家庭居多,名人故居也多,文化中心经过6次调查,增设了“历史的回声”陈列馆和“百姓收藏展示馆”。徐汇区西南文化活动中心根据地区内中小学生多的特点,与区科委联手设立科普DIY(自己动手制作)乐园,7万多人次参加了制作活动。
为了给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提供更多的内容,“东方文体资源连锁配送服务中心”将新建文化中心和部分原有文化馆(站)作为服务中心的“连锁点”,实行统一网点运行制度。政府每年为每一个网点提供总量4万元的免费服务,内容由网点根据当地居民的需要“点菜”。静安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根据居民的需求,“配送”上海评弹团每月到社区举行一场免费演出。
文化享受,重在优质提高档次
“让普通市民受益,人人参与文化,人人享受文化”是建造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初衷,也是文化中心办馆的原则,大部分文化中心影剧院采取“公益场”形式,由居委会将3元、5元的廉价票送到居民手上。也有的社区采用街道事业费补贴方式,举办免费场。康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了让居民在家门口看电影,开展数码电影巡映活动,去年共放映电影35场,惠及居民万余人。文化中心举办的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插花时装等艺术辅导班,也仅收取材料费。
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不仅使居民享受到便利的“一站式”文化服务,还为社区文化团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并由他们带动社区的广场文化、楼组活动。西南文化活动中心培训了摄影、书画、越剧、舞蹈、民乐、合唱等近千名团队文艺骨干,他们的摄影作品在市级比赛中获得了一金一银三铜,书法作品在“2006上海市民十月书法大展”获得两个一等奖,创作的民乐《唤》、舞蹈《织女》荣获“2006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群文新人新作十月歌会”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