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要闻>> 部门信息
 
公安机关推动廉政文化建设:以文倡廉 以德育警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02月21日   来源:公安部网站

以文倡廉 以德育警
――祝春林谈如何推动公安廉政文化建设

    党的十七大明确要求,“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并提出要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近日,就公安机关如何贯彻十七大精神、推动廉政文化建设等问题,公安部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督察长祝春林接受了人民公安报记者的专访。

    问:在反腐倡廉工作日益深入的今天,您如何理解廉政文化建设之于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意义?

    答: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这充分反映了随着反腐倡廉工作的日益深入,我们党对反腐倡廉建设规律的认识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即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这一重大战略思路,在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教育预防的治本作用,把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作为推动廉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来抓,加大预防腐败的力度。对廉政文化建设之于公安工作的重要性,孟建柱部长就十分精辟地指出:“公安廉政文化建设是公安文化建设乃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公安反腐倡廉建设的治本之策,是形成新时期公安机关良好警风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公安队伍建设的内在动力。”

    其实,廉政思想在我国其来已久,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传承。综观历朝历代,兴亡得失,我们不难看出,官清则国兴,吏廉则政平;反之,官贪则国亡,吏暴则政乱,这都有前车之鉴。但是有廉政思想,不等于就有廉政文化。中国历代都有清官,不绝如缕,但却都没有逃脱掉“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宿命。为什么?历史进步是不可能仅靠几个英雄式的人物来推动的,反腐倡廉也决不能仅依赖几个清官的“己身正”就能万事大吉的,而必须将“廉荣贪耻”内化为一个时代的精神和文化,形成一种全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自觉行为,这就是廉政文化的使命。

    廉政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其本质是一种道德的教化。恩格斯曾经指出:“道德是具有特殊规定的内心的法”,廉政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将廉洁的道德操守内化为一种普遍的价值规范,成为每个社会成员内心存在的自觉的“法官”。公安机关就是要通过廉政文化建设,将“廉荣贪耻”的价值理念内化为每一位公安民警的“内心的法”,自我监督,自我约束,自我升华,由己及人,如风过草偃,如春风化雨,培养健康健全的社会人格,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基础,从思想和文化层面上预防腐败的发生。

    问:作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内容的廉政文化,是如何发挥引导人、塑造人的独特作用的呢?

    答:我想用孟建柱部长的一句话来回答,即:廉政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潜在的力量,以弘扬正气、鞭挞腐恶为己任,在反腐倡廉建设中发挥着引导人、教育人、塑造人、激励人、鼓舞人的重要作用,是反腐倡廉建设不断取得发展进步的内在灵魂。

    文化润其内,养德以固本。这句话我们都耳熟能详了。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大家知道,阳光、土壤、空气三种元素是自然界中陆地生物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阳光照不到的土壤,就容易滋生病菌,而病菌的繁衍必将加剧土壤的变质,还会借着空气的流通蔓延,污浊清新的空气,污染洁净的土壤。空气一旦被污染,病菌就有了肆无忌惮、交互传染的蔓延“通道”,这是最为可怕的。而社会领域消极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与此有着相通的道理,也存在着类似的“三种元素”。“暗箱操作”,权力失去监督,就好比见不到“阳光”,容易滋生腐败;制度不完善,机制不健全,管理有漏洞,就好比病菌赖以滋生的土壤,必然产生腐败;最令人担心的,也是我们最需要高度关切的是,由于思想教育乏力,“廉荣贪耻”还没有成为普遍的社会心理和价值观念,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泛滥,这就好比生命须臾不可离开的空气受到污染,“病菌”必然要传播蔓延,导致怂恿、扩展腐败。2003年那场“非典”灾难就足以警示我们,如果腐败文化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就如同空气对病菌的传播一样令人防不胜防,危害巨大。

    廉政文化,就是对腐败“病菌”借以传播蔓延的“空气”进行“过滤”的“净化器”、制造新鲜“空气”的“清新剂”,是反腐倡廉的治本之策,能有效防止腐败这个“病毒”的滋生与传播。廉政文化就是要以文润心、育德,以文遏欲、止贪,以文反腐、倡廉,最终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即由慑于惩罚的“不敢贪”、到基于制度的“不能贪”、到浸于文化的“不想贪”和“不愿贪”。这个“不想贪、不愿贪”,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反腐倡廉的最高境界。明朝对贪官的惩治可以说严厉近于残暴,但为什么在“剥皮实草”的严酷惩治下,官员们还敢于前“腐”后继?有两个明显的原因:一是封建政治制度在设计和运行上存在天生的漏洞,使其“能贪”;二是封建腐朽文化有着天然的腐蚀性,使其“想贪”,贪污腐败便如瘟疫一样蔓延而不可遏制。而反观被称为“贞观之治”的盛唐,同样是封建社会,同样在制度设计上存在缺陷,却较少贪污腐败现象,为什么?应该说,这与当时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健康向上的价值取向是分不开的,具体地说就是当时社会普遍形成的“不想贪”、“不愿贪”的“社会空气”,对腐败的滋生和蔓延起到了较大的预防和抑制作用。

    问:公安机关廉政文化建设有什么不同于其他廉政文化建设的特质?应当如何进一步加强?

    答:公安廉政文化是社会主义廉政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既有着社会主义廉政文化的一般属性,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就其本然的属性而言,公安廉政文化作为公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引导、塑造、弘扬忠诚的价值理念为己任,目的是铸造人民警察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忠诚警魂;一个是就其重要的作用而言,公安队伍是一支武装性质的纪律部队,始终处在执法第一线,执法执勤活动高度分散,广大民警经常接触社会阴暗面,更易受到腐朽思想的侵袭,更易受到腐败“病菌”的传染,因此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更具现实性和必要性。其实,这两个“不同”都是建立在“公安机关不同于一般行政机关”的重要论断基础上的,公安机关的监督工作也必然不同于一般行政机关的监督工作。

    近年来,各地公安机关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全局出发,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了多方面的有益探索。如拍摄警示教育专题片、编写廉政文化丛书、举办廉政文化晚会、摄影书画展、演讲朗诵歌唱比赛等等。但是,形式只是表象,关键是廉政文化建设的理念得到了进一步转变。全国公安机关应该借着党的十七大的春风,从更高层面去探索公安廉政文化建设的规律和特点,用反腐倡廉的总方针去统筹和领导公安廉政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切实把握住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六个特性:一是百花齐放、多姿多彩,强调多样性。二是形成制度、长抓不懈,保持持久性。三是面向全警、全员参与,坚持群众性。四是区别情况、有的放矢,突出针对性。五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体现渗透性。六是日积月累、循序渐进,把握系统性。通过多种方式营造出倡廉、颂廉、养廉的良好警营和社会氛围,逐步让每一个民警将“廉洁从警”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就一定能把公安队伍中的违法违纪和消极腐败现象遏制到最低程度。

    问:人民公安报《廉政文化专刊》今年1月创刊了,她如何才能更好地体现“廉政属性、文化品位、公安特色”这一定位?

    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廉政文化专刊》的创刊是加强公安廉政文化建设的实际步骤,是新形势下公安机关反腐倡廉建设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公安特色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新实践新探索。孟建柱部长指示,要努力将《廉政文化专刊》办成一份“廉政属性、文化品位、公安特色”的公安专刊,既指明了办报方针,也提出了努力方向。如果可以比喻的话,“廉政属性”就是《专刊》的“灵魂”,决定《专刊》高举的是反腐倡廉旗帜,中心是廉政文化建设;“文化品位”就是《专刊》的“风貌”,决定《专刊》最终以何面目示人,追求的是“以文润心化人”的社会效果;“公安特色”就是《专刊》的“个性”,突出的是公安监督工作应“不同于”其他行政机关监督的特点,努力的方向是打造新阶段中国特色的公安和公安特色的监督。

    要办好《专刊》,我认为重点要抓住四个方面:一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紧跟中央、中央纪委的方针政策,服务大局的同时,贴近广大公安民警的工作和生活,辩证地处理好“紧跟”和“贴近”两者间的关系;二是要坚持群专结合的办刊方针。既要依靠专门人才的力量,更要发挥190万公安民警的力量;三是坚持“以文倡廉、以德育警”的办刊宗旨;四是坚持“开门”和“开放”的办刊办法。希望将这份“廉政属性、文化品位、公安特色”的《专刊》打造成为广大民警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廉政文化品牌。(来源:人民公安报)  

 
 
 相关链接
· 公安部将派出工作组赴日调查"输日水饺中毒事件"
· 国防科工委公安部采取措施构建良好奥运社会环境
· 公安部07年围绕四条战线开展禁赌工作 成效明显
· 公安部:二代身份证换发稳步推进 一代证不停用
· 公安部5年办理政协提案819件 办理质量有新提高
· 公安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2008年公安信访工作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