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之前,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在众人瞩目之中诞生。一年多之后的今天,其重要性已发生了显著提升。由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等共同制订、经国务院批准的我国《金融业改革和发展“十一五”规划》日前公布,其中首次明确提到了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将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和国债收益率培育为我国短期和中长期金融市场的基准利率,疏通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与信贷市场的利率传导管道,构建完整的金融市场收益率曲线。
由于“上海利率”的推出,去年国内货币市场交易量有了大幅提高,全年全国银行间货币和债券市场共成交196288笔,累计成交金额71.29万亿元,比上年增加82.51%。央行副行长易纲指出,全世界很多货币都有其基准利率,“比较而言,虽然我们货币市场的容量还不能与伦敦、纽约相比,但人民币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世界上的一种重要货币,所以要稳步推进中国资本项下的可兑换。”他表示,一定要对Shibor充满信心。Shibor能否成为基准、能否被广泛运用,直接标志着人民币市场建立、资本项下逐步可兑换、中国经济能否成功、全世界是否愿意持有人民币资产等。
同样,“上海利率”对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来说也是意义重大,其重要性的提升,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框架”建设增加了重要的内涵。
潜力不输任何对手
如果仅仅从金融中心的基本条件和发展潜力来看,上海并不输于任何一个知名对手。和香港相比,在市场结构上,上海多了商品期货,这一点与纽约、伦敦等一流国际金融中心不相上下。上海的金融生态环境一直是国内一流的。去年底刚刚成立的上海金融仲裁院则标志着上海引入了国际通行的解决争端机制,一下子提升了金融中心的国际化程度。
从机构数量上看,今年年初,全市主要中外资金融法人机构数量达到858家,比2002年翻了一番,继续成为主要集聚地。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外资银行法人化九成以上选择上海作为注册地,上海的外资法人银行数量已达14家,甚至超过了本地注册的交通银行、浦东发展银行、上海银行和上海农村商业银行这4家。机构集聚并没有带来“垄断”,相反,在央行上海总部的推动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积极影响力已开始向长三角地区辐射。
外资银行的集聚提升了上海的国际化程度,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表现都非常抢眼,据上海银监局的统计,外资银行去年的业务都呈现快速增长。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与芝加哥交易所联合开发了交易产品,互相上柜交易,更体现了国际化的联动。
上海确立的“十一五”期间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主要任务,首先就是将加强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增强金融市场功能。较为完备的金融市场体系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优势,不断增强金融市场的功能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关键。
差距关键在于人才
然而,上海在金融市场交易额和机构数量两项重要的规模指标上还只能称为国内金融中心,与知名国际金融中心相比有不小差距。
说到底,现代金融业和金融中心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是智力的竞争,而起步较晚的上海最缺乏的恰恰是人才,一个知名国际金融中心往往与许多金融界知名人士联系在一起。有关统计显示,上海的金融从业人员到2007年末约为18万人,这里主要是指在有牌照的金融企业中直接从事与金融有关工作的人员,不包括派生的其它服务业。不可否认,这与香港、纽约、伦敦等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金融从业人员数量还有差距,上海从业人员占总人口的比例也只有1%左右,缺口比较大。迅速提升上海金融从业人员数量,加快上海金融人才的集聚,已是迫在眉睫。
事实上,在制定《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一五规划》的时候,有关部门就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并确定将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改进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人才引进机制,疏通和规范人才流动机制,造就一支以优秀金融企业家为代表的金融领军人才和职业经理人队伍、一支以高层次人才为骨干的高素质金融员工队伍。据悉,上海也在争取中央监管部门在沪建立全国性的人才培训基地,乃至设立专门的高端金融人才院校。有了人才保障,搭建国际金融中心的“框架”才有了“主心骨”。
金融创新作突破口
从2007年开始,金融创新开始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频频看到的词语。
上海目前是我国金融产品创新和交易的主要场所,可转债、短期融资券、债券远期、人民币外汇远期、燃料油期货、刚刚上市的黄金期货以及即将面世的股指期货等一批有重大影响的基础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品,都诞生在上海。创新丰富了上海金融市场产品,增强了金融市场功能,也是让国际金融中心“框架”成型的重要突破口。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市场规模扩大,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就能增加。但是金融市场规模扩大除了单纯的实体经济增长支持以外,还需要不断有创新的金融产品和金融交易机制来吸引交易,才能持续发展。据悉,今后上海金融创新的指导思想就是大力发展金融衍生品和固定收益类产品,扩大市场规模,提高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增强金融市场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同时,抓住我国利率、汇率制度改革以及金融对外开放不断推进的机遇,丰富市场交易主体,建立市场主导的金融产品创新机制,促进金融市场的联动,加强金融市场基础建设,提高市场运行效率。
提升本地金融能级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不能单单依靠国家扶持,还必须提升本地金融业的能级。
据统计,2007年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约1196亿元,同比增长33.5%,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约10%,在第三产业的占比中首次超过20%。值得一提的是,上海金融产业的发展对地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21%以上。
依托上海证券市场,去年上海企业通过A股首发、增发、配股,发行企业债和短期融资券等直接融资渠道共筹集资金1617亿元,是2006年的3倍,上海企业直接融资额占全部融资额的比重达34.2%。本地金融企业如太平洋保险首发融资超过300亿元,为进一步做大做强打下了基础。上市多年的浦东发展银行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资本充足率和资产质量不断提高;上海农村商业银行通过股改,为未来发展减轻了负担;上海银行则继续保持城市商业银行“领头羊”的地位。海通证券通过借壳上市已跻身全国较大的券商行列;东方证券业首发在即;国泰君安和申银万国等老牌券商龙头地位进一步稳固。在发展中,这些金融企业集团化、综合化经营的特征也日益明显,更契合了当前金融业混业发展的趋势。
据悉,上海还将积极利用浦东综合配套改革的契机,争取国家允许更多的金融产品等在浦东先行先试。日前,浦东竹园商贸区地块出让结果公布,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股份公司、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中标,未来这三大金融机构落户新址之后,浦东“金融城”的格局将基本显现。(陈韶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