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重庆市通过“两社两化”的不断发展,按照“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平等、互利、民主等合作制原则,围绕特色产业和搞好服务组建“两社”,合作制方式使供销社与农民组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使供销社的服务参与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从生产到加工到销售的各个环节中,实现了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有效地实现了助农增收,重造了供销社的组织体系和流通网络体系,使濒临崩溃边缘的老系统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一是各级供销社把组建“两社”作为“立社之基”,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引领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仅恢复了供销合作经济组织的本性,而且确立了供销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据统计,从2002年至2007年底,重庆市已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7518个,其中,专业合作社3890个,综合服务社3192个,专业协会436个,入社入会农户达到143万户,带动农户149万户,分别占重庆市714.9万农户的20%、21%。“两社”涉及种植、养殖、加工、销售、运输和服务等6大行业,覆盖重庆市87%的乡镇和65%的行政村,共实现助农增收23.8亿元,户平年增收500元以上。
二是各级供销社自觉地把为农服好务作为“发展之源”,不仅恢复了供销社传统业务,而且经营业务在服务中不断得以拓展,供销社在农村流通领域的生力军作用得以凸现。按照“买卖优惠、二次返利、入股分红”等合作制原则,供销社以提供良种、好肥、上门服务等各类服务,重塑了流通渠道,以“一社两店”、“一店五柜”等方式创造了具有供销特色的村级综合服务社、专业合作社,打造出了以“县域配送为支撑,乡镇超市为基础,村级放心店为终端”的连锁经营模式,其服务覆盖了重庆市20%的农民群众,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安全消费和优质服务做出了贡献,为实现“放心商品下乡,绿色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打下了基础。目前,重庆市供销社系统的化肥供应占全市市场份额的70%,部份区县已占90%以上,连锁经营和农产品市场交易额每年呈大幅度增长态势,供销合作社正逐步恢复为广大农民群众可信赖的农村流通骨干力量。
三是各级供销社服务从一般化向纵深服务推进。综合服务社从做好一般性服务开始,不断扩充服务内涵,延伸服务触角,把服务向多层次、多领域深入推进。除了为农民供应生产、生活资料、药品和烟花爆竹收购农产品和再生资源,提供技术和信息咨询,开展农机具租赁、文化娱乐、幼托、家政、代办邮政、储蓄、保险等服务项目之外,不少地方针对撤乡并村后农民办事难的状况,开展为农民代办有关审批手续等服务。同时还与村级组织建设结合起来,为村级组织提供办公、活动场地,既解决村级组织的载体问题,又激活了综合服务社的商气和人气,成为农村区域性的经济中心、信息中心和文化中心。
2008年,重庆市供销合作社将加大为农服务力度,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切实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努力成为农民经济合作的带动力量。以十七大报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为动力,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实施为契机,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农村合作组织联合会,形成“一村一品、一品一社”的农业产业化新格局;要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把分散生产和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进行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生产,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供销社系统全年实现销售总额145亿元,农产品收购额30亿元,汇总利润1.05亿元,化肥等主要农业生产资料销售额占全市市场份额 72%以上。2008年围绕柑桔、生猪、蔬菜、中药材、优质粮油等主导产业及各区县的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使重庆市农民入合率达到26%。其中,主导产业农民入合率达到45%。加大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土地流转的引导力度,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2008年通过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土地流转50万亩,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规模经营土地占全市规模经营土地的60%以上。合作经济组织建成标准化生产基地30万亩,带动70万农户增收。继续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努力提高农产品加工率。2008年,重庆市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加工率达到20%,争创1-2个国家级品牌,3个中国地理标志产品,4个国家农产品认证、基地认证和5个市级品牌,注册农产品商标80个。
二是大力实施“新网工程”,努力成为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新网工程”是全国总社实施的网络建设的重点工程,是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大事,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好事,是为农民服务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事。使“新网工程”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有效途径,成为农民群众消费安全的主要渠道,成为让利于农返利惠农的重要载体。2008年,将着力打造1个市级农资配送中心,万州、黔江、潼南、南川等4个区域农资配送中心,石柱、垫江、梁平、武隆等16个县级配送中心,100个乡镇农资配送站(超市),1000个村级放心店。在主城区建立再生资源社区回收网点700个,全市建立7个分捡中心和 2个大型货场,逐步建立西部再生资源示范基地;在全系统培育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3家以上;在“一圈”培育年交易额5亿元以上的农产品流通市场1个,在“两翼”培育年交易额2亿元以上的农产品流通市场3个。
三是大力开展综合服务,努力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坚持“政府主导、供销合作社主办、多方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加快对村级综合服务社、“双代店”及其他服务网点和设施的改造。2008年,在全市1000个村新建安全消费放心店1000个,总数达到4000个;在农村信息网络建设方面,新建“两社”信息服务站1000个,累计达到2000个;逐步壮大本系统两所学校在校生规模,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前引导性培训3000人,职业技能培训6000人,实用技术培训3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