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稀少,干旱发展迅速,其中东北地区遭遇57年以来最严重旱情,持续加剧的旱情使今春抗旱形势严峻。气象专家称,目前,持续少雨的华北、东北地区仍无明显降水,旱情继续维持,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早做好抗春旱工作。
据统计,今年1月1日~3月13日,北方大部地区降水量不足10毫米,其中吉林西部、辽宁西部、内蒙古东南部、河北东北部等地持续无降水出现。与常年同期相比,东北大部、华北东部及内蒙古中东部、新疆北部等地降水量偏少3至8成。
旱情的维持和发展造成耕地土壤墒情急剧下降,对春播及在田作物生长造成不利影响。近期干旱监测显示,在河北、辽宁西部、吉林西部、内蒙古东部等地都存在中等程度以上的干旱,部分地区达到重旱,土壤墒情偏差,严重影响冬小麦生长和春播工作。
据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杨贵名介绍,降水偏少、气温偏高是北方干旱的主要原因。同时,北方地区频繁的大风和沙尘天气致使土壤失墒加速,助长了北方旱情的维持或发展。
据预测,3月份,除东北东部降水偏多外,东北其他地区及内蒙古大部、华北大部降水量仍将偏少,气温偏高;同时3月份北方地区沙尘天气将接近常年或略偏多,东北西部及内蒙古大部、华北东部发生冬春连旱的可能性很大。
“未来四、五天内,华北、东北地区尚无明显的降水天气过程;建议各旱区适时查看苗情、墒情,及时抗旱保墒,有灌溉条件的地区要适时灌溉,促进冬小麦正常生长。同时,各地要加强病虫害的监测与防治。”针对目前的旱情和未来几天的天气趋势,杨贵名如是说。
据悉,中国气象局已要求地处干旱区的气象部门,加强与各级政府、防汛抗旱及空域管理部门的联系,建立人工增雨作业联防机制,加强天气监测和预报,抓住有利天气及时实施人工增雨缓解旱情。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研究员此前表示,近十几年来,我国北方干旱事件发生频率增加。研究表明,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干旱的发生有上升趋势,特别是北方主要农业区的干旱范围有明显扩大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华北和黄淮等地区干旱的迅速加剧造成,尤以华北地区干旱程度和范围不断增加趋势最为显著。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华北地区近20多年来干旱不断加剧的形势十分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