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两年努力,目前,黑龙江省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技术示范面从2006年的1万亩增加到现在的2万亩;示范作物种类由单一的玉米品种扩大到玉米、大豆等品种,全省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面积已达到386万亩,为黑龙江省全面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奠定了良好基础。这是记者近日从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了解到的。
据了解,保护性耕作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田可持续利用和节本增效为目标,以秸秆覆盖地表、免少耕播种、深松及病虫草害综合控制为主要内容的现代耕作技术体系。2006年,黑龙江省的兰西县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县。近两年,全省各地都对保护性耕作技术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机械整地、免耕播种、药剂灭草、机械收获等环节实现了农机与农艺的有效结合。目前,黑龙江省的国家级保护性耕作示范县又增加了两个,即双城市和泰来县,省级示范县也由过去的10个增加到了20个。其技术模式也有新的改进,由过去单一的垄作模式改为垄作、平作相互交换。
今年,黑龙江省将整合资源,使示范点和科研单位等多部门合作,落实组装配套保护性耕作技术和机具,探索出东北垄作区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黄春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