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要闻>> 地方政务
 
甘肃省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纪实:循环经济扮靓农家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03月30日   来源:甘肃日报

    春节过后,返回兰州上班的“临泽媳妇”刘馨感触颇多:往年回老公的老家临泽过春节,最头痛的就是在农村上厕所。那里普遍是旱厕,旁边又是牲畜圈舍,气味特别难闻,在城里呆惯了的她很不适应。今年回家可不一样,老式旱厕、猪圈拆除了,建了沼气池,配套改建了水冲式厕所、沼气灶厨房和暖棚畜圈。“一下子变得亮豁整洁、干净卫生,感觉好多了!”

    为了治理农村环境“脏、乱、差”引发的环境污染,甘肃省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发展,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对农村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循环利用,推广农村沼气建设,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推进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现代文明气息充溢乡间。

    农业面源污染制约农村经济

    记者在乡下采访时常常看到,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小康村,前院是高大气派的小康住宅,后院是蚊蝇乱飞的旱厕、畜圈,与小康村很不相称。一些山村村道两边农家肥、柴草随意堆放,垃圾乱扔,废旧农膜、塑料袋乱飞,遇到雨天,洪水把这些生活污染物冲到山泉附近,直接影响着人畜饮水安全,有时畜禽还会因误食农膜、塑料袋被胀死。

    农村规模化养殖也带来污染。高台县巷道乡养殖大户陈天军、陈永军,曾经在西八里村搞生猪养殖。他们说,养殖场发展到年存栏50头时,猪粪堆积太多,臭气熏天,蚊蝇繁生,村里人意见很大,见面就骂我们。据统计,甘肃省畜禽粪便年产量约4400万吨,由于养殖场没有综合利用的污水处理设施,堆放的粪便、污水不仅污染了空气和水体,而且传播病菌、危害农田生态。

    种植业带来的污染不可小觑。山丹县东乐乡东乐村77岁的王学福,种了一辈子庄稼,坚信“庄稼一枝花、全靠化肥当家”。可这几年,他困惑地发现,地里追的化肥越多,耕地结成了硬块,庄稼反而产量下降。据悉,随着耕地过量施肥,导致甘肃省耕地养分投入失衡,施肥重氮肥、化肥和大化肥,轻磷钾肥、有机肥和微肥,影响作物生长,造成土地板结、农作物减产和农产品质量下降。

    据了解,在甘肃省农村,除一些企业固定排放污染物带来点源污染之外,农民、农业自身带来的生活垃圾、种养业、化肥农药等面源污染,通过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严重影响了耕地质量。有关监测资料显示,甘肃省遭受各类污染的农田面积已超过1300万亩,每年因此造成经济损失2600多万元,而全国因耕地污染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农业面源污染不仅造成有害物质在农作物中累积,威胁着城乡群众的身体健康,而且制约着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乡村清洁工程扮靓农家

    走进高台县南化镇南岔村,水泥硬化的村道干净整洁,白墙红瓦的小康住宅整齐划一,村道旁有亮锃锃的不锈钢垃圾箱,每户人家院里摆放着有机垃圾和无机垃圾分拣箱。村支书白爱新说,自从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后,配置了垃圾箱,不愁垃圾没处倒了,门前屋后、村道、水渠也变得干净了。

    据了解,南岔村设有专门负责综合物业管理的保洁员,定期开着垃圾车集中清运垃圾,统一回收用过的农药瓶、除草剂袋和废旧电池,并将废旧地膜、塑料袋、饮料瓶等拉到镇上的方正塑业公司,被重新利用加工成井盖、井圈和电线材料等。

    在村舍周围的田间地头,还设有秸秆堆放垃圾仓,采用复合菌堆沤法,对大田里的洋芋烂秧、玉米秸秆、蔬菜烂叶等进行发酵处理后还田;田间安装了频振式杀虫灯20盏,利用灯光诱杀田园害虫,减少了农药的使用;村上修建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将农户各类污水集中引至生活污水净化池进行无害化处理。

    目前,甘肃省已在南岔村等20个村试点示范乡村清洁工程,普遍建立起农民自主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乡村物业化管理机制,一改以往村里垃圾乱堆而无人管的状况。通过对生活垃圾、农作物秸秆、人畜粪便综合治理和转化利用,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率达80%以上,实现了家园、田园、水源清洁,农家清爽卫生,村容整洁文明,田间无公害生产,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明显治理。今年,在农业部支持下,省农牧厅在50个村推广乡村清洁工程。

    同时,甘肃省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500万亩,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减少化肥、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使叶菜类作物产量提高20%至30%,果菜类作物产量提高10%至20%。

    沼气治污催生循环农业

    在红古区兰州花庄奶牛繁育中心,记者看到,昔日粪便、污水横流的景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干净的沼气发酵塔、贮气柜。该中心奶牛存栏2300多头,以前由于无法及时处理奶牛粪便,影响了周边环境,环保部门每月向每头奶牛征收排污费7元,企业每年仅排污费一项支出20万元。2006年,该中心引进中国与荷兰合作沼气发电项目,采用厌氧发酵技术处理养殖场粪便和污水,产生的沼气用于发电,厌氧发酵后的沼渣、沼液作为有机肥,供1800亩饲草基地使用,形成“牛—沼—电—肥—草”的良性生态循环,为企业年节省100万元。

    花庄沼气发电工程,为甘肃省治理规模化养殖带来的污染找到了突破口,目前全省正在1500个养殖小区,推进畜禽粪污能源利用工程。同时,甘肃省在广大农村千家万户以沼气建设为切入点,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不见炊烟起,但闻饭菜香;点灯不用电,做饭不烧柴”。在永靖县太极镇上古村罗红秀家,说起实施沼气后的生活变化,女主人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她随手打开沼气灶开关,锅底下蓝色的火苗呼呼地往上冒。她家的沼气池建在院外,配套新建了暖棚圈舍和水冲式厕所,养了两头猪,平时人畜粪便投到沼气池里,用水泥板盖得严严实实,闻不到一点臭味。“吃剩的瓜皮、剩菜、地里的烂菜叶、秸秆等,都能放到沼气池里被消化掉”。

    罗红秀说,以前,在发展无公害蔬菜时,最怕棚里蔬菜生虫和生病,打农药怕有害物超标,影响蔬菜品质。自从家里建起沼气池后,这些问题就都解决了,沼液是高效杀虫剂、沼渣又是有机肥,种的樱桃、西红柿、草莓,色泽亮、味道纯。

    上古村在沼气建设中形成了“养畜+沼气+果蔬”的生态循环农业之路。村支书豆宪弟高兴地说,用上沼气后,村里人生活在光明、温暖、清洁的环境中,不用上山砍柴,不再烟熏火燎,厨房卫生了,院落干净了,街道整洁了,更重要的是无公害蔬菜的品牌也打出去了。

    目前,全省建成农村沼气31万户,“一池三改”生态家园模式户29万户,相当于年开发标煤183万吨,沼肥、沼液施用农田,户均节约化肥等开支500元,户均每年增收4000元。

    通过沼气循环农业模式,陇原农村正在大步走向生态文明之路。(记者 王朝霞)

 
 
 相关链接
· 晋研究建设资源环保型循环经济综合开发示范基地
· 蔡宏柱代表:将农业循环经济纳入新农村建设范围
· 赖明委员:加快制定循环经济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 内蒙古:循环经济成带动节能减排工作“先锋军”
· 2007年以来天津市发展循环经济在六方面取得成效
· 解振华表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要从四个方面推进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