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自去年提出建设高原旅游名省发展战略以来,全省旅游业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层面,青海受到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全国“两会”期间,具有后发优势的“青海旅游”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之一。
从2007年全省旅游接待人数突破1千万人次大关,国内旅游收入达到46.11亿元人民币,增长33.2%,到2008年春节黄金周,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8108.58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2%,青海省旅游业在建设高原旅游名省战略引领下,进入发展快车道,后发优势的劲力正在逐渐显现。由此展望,全省旅游总收入在今年增长30%以上的目标有望实现,到2015年旅游总收入达到160亿元的计划有望落实。
思路不仅决定出路,而且决定发展的高度和速度。无疑,高原旅游名省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全省第二次旅游发展大会的适时召开,《关于建设高原旅游名省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把建设旅游名省作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重要内容来抓、作为培育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迫切需求来抓的主导思想的引航,以及加大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增加旅游发展专项基金,在国家专项资金、政府信用贷款、税收优惠等方面向旅游业倾斜,加强以交通为重点的旅游基础建设,搞好公共服务等倾斜政策的推出,促使青海旅游业发展站在了一个崭新的起点上,呈现出朝着高起点规划、高层次招商、高品位建设、高水平经营跨越式发展迈进的喜人局面。
统计显示,2007年,全省接待国内游客996.6万人次,较2006年增长23%;国内旅游收入46.11亿元人民币,增长33.2%;接待入境游客5万人次,增长18.5%;旅游外汇收入1590.64万美元,增长20%;接待国内外游客1001.6万人次,增长23%,实现旅游总收入47.38亿元人民币,增长32.8%。标志着我省旅游接待量登上了新的台阶。游客突破1千万人次的事实说明,随着“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的确立,我省对外宣传和对外开放的深入,青海的影响力日益扩大,特色旅游品牌效应逐步显现,旅游吸引力增强,相当于青海每人接待一人次;随着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在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的前提下,青海人的旅游消费能力提高,省内游快速增长,相当于青海每人出游一次。这个数字同时也意味着,作为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产业,在建设生态文明、实施生态立省战略中,青海高原特色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
2008年乃至以后,可以肯定,随着《青海湖旅游景区整体策划》、《青海自驾车旅游总体规划》一些高水平旅游规划进入具体实施阶段,随着青海湖精品旅游景区按照“统一保护、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利用”要求的着力打造,随着青海玉树民用机场开工建设以及全省道路交通建设进一步加快,随着青海高原热气球之旅、环湖赛、青洽会等重大节庆活动的有序展开,随着全省星级饭店和A级以上旅游景区持续扩容,随着青海省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功能提升以及对外宣传促销力度加大、旅游区域合作持续推进等等,简而言之,随着高原旅游名省建设步伐加快,全省潜在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的速度将会日益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