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银行业改革发展三十年
——银监会副主席蒋定之在北京大学CCISSR论坛上的演讲
2008年4月10日
尊敬的各位来宾:
大家好!今天,我以“我国银行业改革发展三十年”为题,讲三个方面的情况。
一、巨大的历史成就
作为我国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银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个“变化”和“成就”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
第一,现代银行体系基本确立。成功实现了由“大一统”银行体系向现代银行体系的历史性转变。从原来只有中国人民银行一家,发展到现在,我国已拥有近万家法人性质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既有商业银行,又有政策性银行;既有大型商业银行,又有中小商业银行;既有主要服务于城市的城市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又有主要服务于农村的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合作银行;既有传统意义上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又有如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银行业金融机构;既有银行业金融机构,又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货币经纪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既有中资金融机构,又有外资金融机构。银行业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也不断推陈出新,从简单的存、贷、汇业务,到现在多样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传统银行业务模式发生重大转变,金融超市功能开始逐步显现。与三十年前相比,我国银行业组织体系更加健全,机构种类更加丰富,市场竞争更加充分,服务功能更加完善。
第二,整体实力明显增强。从资产规模上看,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我国金融业资产总量为3048亿元人民币;三十年后的今天,我国银行业资产总量达到了52.6万亿元,比改革初期增长了170多倍。从资产质量上看,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已从原先的30%左右下降到目前的8%,其中已股改国有商业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仅为2%左右,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银行的平均水平。从资本充足情况看,我国银行业从原来的资本严重不足,甚至为负值,发展到目前8.4%的资本充足率平均水平,其中已股改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平均达到了12%;到2007年底,资本充足率达标的银行已有161家,达标银行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80%。这些情况表明,我国银行业整体实力与三十年前相比,已经跨上了几个大台阶。
第三,体制机制发生重大转变。三十年的改革发展,使我国银行业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体制机制得到深刻变革,适应市场化、国际化要求的商业银行体制基本确立,市场化程度大幅提升。通过引进各类资本对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实现了银行业产权的多元化;现代公司治理机制逐步建立健全,管理与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流程银行建设得到有力推进,业务流程全面优化;内部控制机制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全面风险管理能力显著提高;科学激励约束和绩效考核机制逐步完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和合理、有效的薪酬分配机制不断完善,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激发。三十年来,我国银行业在体制机制方面取得的突破、实现的转变,可以说是脱胎换骨式的。
第四,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坚持金融为国民经济服务的基本指导方针,不断转变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效率,银行业服务国民经济的功能进一步提升,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十年来,我国银行业提供的贷款量始终占到全部社会资金需求的80%以上,信贷结构和质量不断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金融主力军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和金融需求的变化,努力提供便利化、多样化、个性化的金融产品,金融创新步伐加快,服务充分性不断提高。充分发挥银行业在宏观调控中的独特功能,在历次宏观调控中有效发挥了金融杠杆作用,有力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银行业作为金融业的主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显著提升。现在,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没有银行业的稳定,就没有经济社会的稳定;没有银行业的支持,就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五,外部环境明显改善。三十年来,我国银行业生存发展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法律环境更加健全,《商业银行法》、《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以及《公司法》、《破产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相继颁布实施,为我国银行业稳健运营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监管环境进一步优化,在分业监管框架下,我国银行监管的方式、理念日趋专业化、科学化、国际化,极大提高了我国银行监管的有效性,为我国银行业化解风险、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市场化运作环境逐步形成,商业银行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四自原则”得到有效贯彻。社会信用环境逐步完善,信用体系建设有力推进,全社会良好的信用文化环境正在形成。
第六,国际地位空前提升。我国银行业改革发展三十年来发生的变化、取得的成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和一致好评,影响力不断扩大,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我国银行业的市值国际排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2007年末,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市值分列全球银行业市值排名的前三名,超过了汇丰银行、花旗银行、美国银行等国际著名金融机构。进入国际大银行排名的我国银行越来越多,在英国《银行家》杂志世界1000家大银行排名中,我国有31家银行名列其中。国际投资者对我国银行业的认可程度越来越高,穆迪、标准普尔等国际著名评级机构都调高了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我国银行业先后经受了1987年世界性股灾、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美国次贷危机等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始终保持了稳健发展的良好势头,成为国际金融业一道靓丽的风景,赢得了空前的国际声誉和国际地位。
二、宝贵的基本经验
我国银行业改革开放三十年的风雨历程有力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银行业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在这个伟大的历史进程中,银行业立足基本国情,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坚持走中国特色发展之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累和形成了一些宝贵经验,为我国银行业新时期、新阶段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不动摇。这个三十年来,我国银行业发展最大的突破在改革,最大的亮点是改革,一切成就的取得也都是得益于改革。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就是如何建立健全以中央银行为中心、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分工合作、竞争有序的现代金融体系。围绕这样一个基本方向,我国银行业基本实现了从专业银行到现代公众银行的转变,从外部体制到内部经营机制的转变,从传统经营方式到现代经营模式的转变。所有这些转变,根本动力就在于改革,根本手段就在于改革。改革是我们认识、思考和研究解决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始终不渝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是我国银行业三十年来得出的最宝贵的经验。
第二,在对外开放中提升国际化水平。银行业改革发展三十年,也是坚持对外开放、努力提高国际化水平的三十年。通过对外开放,引进国外先进的经营管理技术,努力缩短与国际先进银行的差距,增强自身发展活力;通过对外开放,促进我国银行业进一步走向国际市场,接受国际竞争的考验,提高国际竞争力;通过对外开放,引进各类资本,壮大我国银行业的整体实力,增强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通过对外开放,我国银行业已真正融入国际银行业体系,成为国际银行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化水平空前提升。实践证明,银行业对外开放是完全正确的,是一个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
第三,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银行业的各项工作。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谋划和推动银行业的各项工作,促进银行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我国银行业实现了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外延型向集约型、内涵型的转变;从片面追求市场份额向重视股东利益最大化、重视社会责任的转变;从过去以存贷款利差收入为主的结构向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的转变,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赢利模式得到很大改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了很大提升。
第四,把金融创新作为银行业发展的根本动力。银行业的发展之路也是一条创新之路。三十年来,银行业坚持把金融创新作为稳健发展的根本动力,大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环境,积极推进银行业在各个领域的创新实践,创新渗透了银行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和各个阶段。发展了汽车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金融体系的完善;开发了资产证券化、境内外理财产品等新的业务品种,较好满足了我国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加快了经营发展战略的转型,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盈利能力持续增强。实践证明,创新是发展之源,这一条必须坚定不移,毫不放松。
第五,重视加强和改善银行业监管。金融越是发展,就越要加强金融监管。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一再告诫我们,只有重视加强和改善银行业的监管,才会有银行业的稳健发展。银行监管职能从中央银行分离出来以后,我们不断改革原有的监管体制,建立健全银行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和更新银行监管理念,优化银行监管的技术和方法,努力培养思想政治过硬、业务素质较高的专业化监管队伍,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银行监管道路,银行监管的有效性显著增强。正是因为加强和改善了银行监管工作,我国银行业成功化解了曾经面临的金融风险,保持了平稳、健康的发展态势。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银行监管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这是从实践中得出的宝贵经验。
三、广阔的发展前景
展望未来,我国银行业既面临许多难得的机遇,又面对许多严峻的挑战,也将发生许多新的变化,显现许多新的趋势。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国银行业前景广阔,前途远大。
第一,综合化经营的趋势将更加明显。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银行业综合经营的趋势日益明显。随着资本实力和风险管理能力的增强,我国银行业综合经营的条件也不断成熟,综合经营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商业银行将通过投资设立基金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养老金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快综合经营步伐,并表管理能力也将随之进一步提升。适应这一趋势,银行、证券、保险等监管部门之间的监管协作机制将更趋完善,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的结合将不断加深,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外部环境也将进一步得到改善。
第二,国际化发展的趋势将更加明显。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发展,以及我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深入实施,我国银行业“走出去”的步伐将更加坚定和稳健。通过进一步深化与境外战略投资者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通过“走出去”战略的全面实施,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视野将更加开阔,国际竞争力将更快提升,国际化发展趋势将更为突出。
第三,差异化竞争的趋势将更加明显。未来银行业的竞争将主要取决于能否在提供差异化服务方面赢得显著优势。商业银行将更加重视自身竞争优势的发挥,重视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建设,重视自身品牌的培育,加速从同质同类的竞争走向差异化、个性化、特色化的竞争。以特取胜将成为我国银行业发展取胜的基本选择。
第四,多样化服务的趋势将更加明显。随着社会对金融服务需求的增加,我国银行业在服务种类、服务水平、服务效率等方面将会取得新的突破。银行的业务范围将进一步扩大,产品将更加丰富,功能将更加完善。银行服务的多样化将会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好地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
银行业发展的这些新趋势,对我国银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深刻认识和自觉把握这些新趋势,未雨绸缪、积极应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努力适应这些新趋势,总结经验,开辟未来,促进我国银行业科学发展。我们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银行业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