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传播网、宽带互联网和教学辅导系统“三网合一”,构建起了一个覆盖全市城乡的市民学习平台;而学分记录、认定、存储、积累、转换的“学分银行”,又进一步拓展着学习系统,让更多市民主动为未来而学——上海在加快推进终身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创新,走出了一条“立体化”教育的路子。数据显示,目前上海已建立16个社区学院、220所社区学校、近5000个分校及教学点,开设社科类、语言类、科技类等8大类600多门课程,覆盖全市19个区县、220个街道乡镇。
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有利于深度开发人力资源。目前,上海每个社区都办有社区学校,每个乡镇都办有乡镇成人学校。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
为了盘活全市教育资源,使终身教育成为“一池活水”,市教委近年来逐步加大了对终身教育的投入力度:2006年投入1500万元,2007年、2008年每年增加1000万元,主要用于开展各项大型活动、建设终身教育资源等。目前全市所有区县社区教育经费都达到了人均2元的标准,有些区达到了人均4元到6元,部分街道乡镇还配套落实了社区教育经费,如徐汇区的所有街道每人每年再投入5元。投入的不断增加,保障了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建立在信息化平台上的终身教育体系,通过强大的网上教育资源信息库,提供了全方位、全天候学习的可能。目前,社区教育网络教育资源已经有12大类2700多小时的课程,其中卫生保健类占30%、文明礼仪类占13%、家庭教育类占21%。今年有关部门开发了生活、休闲和工作三大类、共37门课程、202小时的社区教育网上课程资源,放在社区教育门户网站上供市民免费学习。
作为市政府实事项目的“郊区劳动力职业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三年内市区两级财政投入近1亿元,培训农民近20万,其中24.5%的农民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25%的农民获得了上岗、行业证书,46.2%的农民获得了培训合格证书,再就业率达63.17%。全市四年来有124.4万人次参加了老年大学(学校)的学习,新建立的“上海远程老年大学”、“上海老年人学习网”,四年来吸引有组织的集体收视88.7余万人,有组织的个人收视128.6余万人。近年来上海还举行了一批标志性学习活动,例如:“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上海书展”、“东方讲坛”、“百万家庭网上行”、“百万家庭学礼仪”等,充分展示了终身教育的成果。
据悉,上海市目前正在进一步探索学分互认的“学分银行”体系建设。为了鼓励部分高校继续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网络学院尝试“学分互认”,有关部门确定了开展高等教育学分互认试点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沟通试点的方案。有关区县也通过开展“市民终身学习卡”的试点,使“学习卡”具备市民学习账户管理、学习情况记录、学习消费、学习奖励等多种使用功能。(记者 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