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我国林业产业一直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2007年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11701亿元,同比增长9.85%。与此同时,林业产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木材、松香、人造板、木竹藤家具、木地板和经济林等主要林产品产量稳居世界第一。2007年全国木材产量达到6974万立方米,人造板产量达到7365万立方米,各类经济林产量突破1亿吨。二是林业一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林业二三产业比重逐年提高,由2006年的44.2:48.8:7.0调整为43.1:48.2:8.7,林业产业结构进一步合理。三是传统产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新兴产业增长强劲。森林食品、花卉竹藤、森林旅游、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等产业快速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生物制药等蓬勃兴起。以森林旅游为代表的林业第三产业产值达到1018.6亿元,森林公园发展到2151处。四是产业集中度大幅提升。全国规模以上林业工业企业超过1.5万家,产值占到全国的70%以上,广东、福建、浙江、山东、江苏等五省林业产业总产值占到全国的一半左右,龙头企业培育初见成效,依托自然资源和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已逐步形成。五是林产品贸易快速增长,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570亿美元,同比增长21.1%,林业企业对外交流与合作空前活跃,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日渐增强。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的一个林业产业大国。
但林业产业大国并不是林业产业强国。我国的林业产业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的制约因素。一是森林资源短缺成为制约产业良好快速发展的最大瓶颈,木材对外依存度已达到40%以上。二是国家生态建设任务艰巨,产业发展与生态改善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三是产业素质较低和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大多数林业企业在国际竞争中仍然处于劣势地位。四是产业发展缺乏宏观调控,机构缺位,手段缺乏。没有有效的政策扶持难以将产业做大做强,市场监管缺位导致恶性竞争和无序发展。
针对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做大做强我国林业产业,国家林业局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超前战略研究。组织研究和编写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现代林业产业发展战略》以及《循环型森林工业:模式分析与对策研究》。针对木材资源短缺问题,组织编写和实施了《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规划》,并着手组织研究《木材安全保障战略》。
二是推进对林业产业的政策扶持。出台和下发了《林业产业政策要点》。起草了《关于扶持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的意见》和《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测管理办法》,省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扶持工作已经在部分地区开展,国家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扶持工作将在今年着手组织开展,相关扶持政策有待进一步协调和落实。
三是引导产业集群发展。起草了《国家林业局关于建立国家级木材贸易加工示范区的意见》,并对福建莆田木材贸易加工示范区进行了命名。
四是加强市场监管。起草了《木材经营加工监督管理办法》和《加强林产品交易会管理的意见》,待进一步修改完善后下发执行。
五是强化产业信息服务。作为信息服务平台的全国林业产业基础数据库系统已经开始建设,重点市场和企业联系制度工作将着手开展。
六是发挥中介组织作用,筹备成立了中国林业产业协会。
七是加强对林业产业的宣传和成果展示,组织举办了首届中国林业产业博览会。(木材行业管理办公室)
近五年我国湿地履约与国际合作成效显著
近五年来,我国积极参与《湿地公约》事务,履行公约义务,影响日益扩大。2005年11月,在乌干达召开的第九届缔约方大会上,我国当选为湿地公约常委会成员国和公约财务小组成员。利用公约国际合作机制共争取国外资金近2亿元。开展了多个国际重要湿地监测试点,实施了部分国际重要湿地生态补水项目,主动参与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率先推动“加强高原湿地保护决议”。为更好地开展履约工作,200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了有16个部门组成的中国履行湿地公约国家委员会。中国湿地保护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肯定,2002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将年度“献给地球的礼物”荣誉奖颁发给了中国政府,2004年湿地国际将“全球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杰出成就奖”授予中国,我国科学家蔡述明教授获得了“湿地科学奖”。
目前,我国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的总数已达到36块,总面积380万公顷,占全国自然湿地面积的10.5%。《湿地公约》共有缔约国165个,国际重要湿地数量1700多块,总面积1.53亿公顷。(湿地办)
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工程实施进展顺利
根据对18个重点省区市的初步统计,截止到2007年底,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累计完成速生丰产用材林营造任务8610万亩,其中2007年当年营造速丰林1260万亩。龙头企业和造林大户农户成为工程建设的主体,纸浆原料林、人造板原料林、大径级用材林、其他工业原料林成为造林重点。
一是工程建设机制改革迈出重大步伐。通过收购、租赁、联营、合资、合作、承包等形式营造速生丰产林,生产要素逐步向林业建设集中,初步形成了以社会投入为主、国家扶持为辅的营造林新机制。
二是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工程建设通过选育新品种,运用新技术,实行集约经营和定向培育,缩短了林木培育周期,提升了林木经营管理水平,建设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三是工程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增加了农民收入。不论企业造林还是大户造林,从整地、栽植、培育、管护等过程,都要发生大量劳务费,从而增加了农民收入和就业机会。农民通过参与速丰林建设,走上了富裕之路,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速丰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