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汶川大地震的发生波及17个市、州,其中重灾区涉及6个市(州)、44个县10万平方公里。虽然各级政府和军队在救援的同时开展了消毒、灭蝇等防疫措施,但地震发生后可能引起害鼠种群的异常波动。害鼠是许多人畜共患疾病的媒介,虽然灾区不是我国的鼠疫疫源地,但灾区是鼠传疾病——流行性出血热的高发区,并且通过害鼠等媒介生物的携带,可能传播多种疫病,给灾后的家园重建工作带来困难,因此,在救援基本结束后要对灾区全面开展灭鼠工作。
一、地震后的鼠害发生趋势
据专家分析,地震发生后鼠类可能发生以下几种种群波动:
1、害鼠种群数量上升。地震发生引起的倒塌的房屋、瓦砾等处更适合害鼠生存,导致害鼠栖息环境改变。加上人居环境及卫生条件变差,食物保管较为困难、垃圾处理不及时、粪便处理不当等,在引起蚊蝇孳生的同时也可能给害鼠提供较平常更充足的食物。这些因素会导致害鼠种群数量迅速上升。
2、鼠类出现大范围迁移。迁移重点是被毁村镇附近和地震灾区以外。原因:一是当前正值鼠类繁殖盛期,鼠类会因数量增加迁移到食物丰富的灾民居住的村镇;二是倒塌的房屋中存有大量的垃圾、食物有利于鼠类滋生、繁殖;三是瓦砾中的有机物(粮食、肉类、尸体等)霉变气味以及灾民卫生状况极差可能引起家栖鼠类大量涌向灾民集中的棚户区和食物集中的地方,如果灾民的临时聚集点的卫生和垃圾处理不当将会造成鼠类引发的流行性传染病暴发。四是田间鼠害可能会向地震区以外田间大量迁移。害鼠的繁殖能力较强,当前正是小春作物成熟期,地震后人们可能顾不上田间农作物管理,给害鼠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导致其种群数量可能迅速上升并向外大量迁移。五是大量物资异常单向流动造成的部分鼠类可能会随着物资的转移而迁入新建的居民聚集区和临时棚户区,造成鼠类的大量滋生,引起新的疫情。
3、鼠类可能因地震造成遗传变异。鼠类对于地震等环境改变异常敏感,表现为体型、行为、寿命、繁殖能力等方面的异常。强烈的地震可使鼠类的繁殖加快,因而大量的鼠类可能进入农田会造成严重的损失。
二、地震灾区灾后鼠害防控措施
1、加强鼠情监测。在灾区公路基本修通后要在适当时期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在不同环境(废墟、农田、居民安置点等地)进行灾区鼠情监测。及时掌握鼠情发生情况,为做好应急防控提供依据。同时,加强地震周边农田鼠情监测工作,特别是与地震临近的其他地区或其他省份要加强田间监测,掌握害鼠迁移动态。同时,制定不同地区的鼠害防治指标,灾区内的鼠害防治标准为百夹捕获率达1%。农田鼠害防治标准为3%。
2、明确重点区域。房屋倒塌区及灾民聚集区为灭鼠重点地区。这些地方由于环境适合老鼠的藏匿或有老鼠取食的食源,容易导致老鼠的大量滋生,必须迅速对这些重点区域开展化学灭鼠。在灾民的临时居住点投入毒饵保护带。临时居住点周边应采取防止鼠类潜入的措施,全部布放杀鼠毒饵保护带。要采用毒饵站灭鼠技术措施,以避免误食及避免毒饵发霉变质,延长毒饵使用期。
3、广泛开展宣传。灾区群众既要树立战胜灾情的信念,又要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积极处理好灾情。要及时宣传科学灭鼠知识,应急防控的同时从生态系统的角度保护人与环境安全,选择安全的鼠药品种,杀鼠剂以第二代抗凝血杀鼠剂(0.005%溴敌隆毒饵)为主。
4、实施科学控鼠。一是高密度区应急处理。在出现鼠类数量异常增加的地方,百夹捕获率达20%以上的区要采用磷化锌等急性杀鼠剂快速灭鼠,以防止鼠类滋生扩散。二是在废墟处和垃圾厕所等地全部采用裸投毒饵。在地震造成的废墟等地全部要投放杀鼠剂毒饵,采用祼投毒饵法,重点在上述地区投放杀鼠剂阻隔带,以防止害鼠外迁。三是在消毒的同时开展灭鼠。在对灾区倒塌处消毒过程中建议使用具有强烈作用的消杀产品。一方面减少腐败物引发的流行病,另一方面也降低包括鼠类等有害生物的数量。
5、开展农田灭鼠。灾区周边地区及与灾区相临省要加大农田灭鼠力度,采用毒饵站灭鼠技术,及时投放安全杀鼠剂毒饵,防止因鼠类变异产生的对农作物的严重危害。
三、安全注意事项
灭鼠时应注意将杀鼠剂集中统一专人保管,投饵区应有标志,取水地方及周围不得投放毒饵,确保人畜安全。投放毒饵的人员应带手套,注意个人安全防护。剩余毒饵应集中保管、处理。要统一及时收集死鼠和中毒的家禽、家畜,并作深埋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