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的汉中,已经逐渐恢复了平静,只有街上那一顶顶帐篷和倒塌的院墙,在昭示着这里刚刚经历过一场浩劫;5月24日的汉中市气象局院内,闷热的帐篷里依然是一群忙碌的身影,散发着骨子里的坚强和责任感……从5月12日地震发生到24日,余震不断,汉中市气象局的职工用他们的坚强和责任感,书写着一页页感人的书卷。
怕,他却最后一个撤出危楼
“当时,我正坐在办公室准备开会,突然看到杯子在桌子上来回地蹦,心想坏了,可能是地震了。”王国栋心有余悸地回忆那天的情景,“说实话,我很害怕。”然而从14时28分地震发生,到地震结束,这个坦诚的关中汉子却是最后一个撤出办公大楼的。是他身上担负的汉中市气象局局长的重担要求他必须这样做,更是一种责任感使然。
“王局长,你抓紧时间休息一下吧,看你的脸色都不对了。”小韩是汉中市气象局办公室的秘书,他心疼地告诉记者,从12日到15日晚上,王国栋一共休息了不到3个小时。王国栋则笑笑说,“不碍事的,就是身上有些脏,忙里忙外好几天没洗澡了。”
地震一发生,王国栋首先想到的便是赶紧将职工疏散到安全地点,他站在楼道里,指挥着楼上楼下的人往空旷的院内集中,“当时地面摇晃得厉害,头也晕,站不稳,只好靠在墙上,让大家赶快跑到院子里集合。”很快,楼上楼下的人全部都集合在了院子里,而这时,全身落满了灰尘的王国栋才离开危险的办公大楼。
“出来后,第一个念头是打电话联系外界,可是手机、座机都打不通。”看着院子里的130名职工,王国栋顿时感觉到了责任的重大。王国栋紧急召开会议部署抗震工作。12日深夜12时到次日两时,一度与下设的10个县气象局失去联系的王国栋在一遍遍尝试后,终于能够陆续拨通他们的电话了,他对每个局都说了四句话:“生命最重,业务不停,加强预报,及时上报。”13日一大早,彻夜未眠的王国栋又亲自带队奔赴受灾最严重的宁强、略阳县气象局,慰问受灾职工群众。
“作为局长,同时也作为大伙的亲人,我必须保持自己坚强的一面,这样才不会影响到整个队伍的情绪。”记者从汉中市气象局离开之际,王国栋正在和职工们一起搭建刚刚运送来的救灾帐篷。
急,传输网络中断而业务不断
汶川地震发生没多久,汉中市电力全部中断,通信处于堵塞状态,维持短暂供电的UPS电源也几乎在地震中全部损坏。此时,如何保证测报数据的及时上传便成了业务科最头疼的问题。
地震发生前,汉中市气象局业务科的同志们正在为次日的全市地面测报业务应急演练做着准备,地震发生后,大家第一反应便是询问县气象局测报业务工作的情况。
然而此刻,通信网络不通,任何一个电话都难以拨通,一种不祥的直觉瞬间涌上了大伙的心头:“坏了,这样没办法做预报了,得想办法及时展开服务啊。”疏散到院子里后,大伙还在为工作急得团团转。
而此刻,略阳、南郑、宁强等县局也纷纷遭遇测报信息难以上传的困境,业务人员们冒着余震的危险,顶着头顶的落灰冲进办公室内抢修设备。“当时也顾不得害怕,一心想着得赶紧把信息传上去。”南郑县气象局业务人员袁应泽不好意思地说道,“不过后来想起来是挺后怕的。”面对周围成片坍塌的围墙、满目疮痍的建筑物,怎能不叫人心悸。
紧急的情况发生在15时,受灾较重的略阳县气象局值班测报员发现网络无法接通后,连忙给汉中市气象局拨打电话,在拨打了1个多小时后,电话终于接通,急得满头大汗的略阳县气象局局长张建国抢过电话,焦急地说:“通信中断,15时的航空报无法上传省气象局,打往西安的电话也不通,无法电话传报。”
及时、准确是气象电报的生命!在不断向下抖落灰土的办公室里,汉中市气象局业务科的同志们赶忙设置报文传输的参数,修改报文格式,并迅速向陕西省气象信息中心进行转报。经过努力,15时40分,汉中地区的测报信息终于全部成功上传,有效地保证了气象电报的及时性,保障了省、市地震灾后应急气象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苦,安置保障应急却井井有条
王国栋站在已成危楼的办公大楼旁,凝视着墙上一道道狰狞的裂缝,喃喃地对其他几位领导班子成员说:“院里有130多名职工需要安抚,外边还有整个汉中市的受灾群众露宿街头,政府也急需我们的决策服务材料,我们的服务一定要做好。”
地震发生后,生活条件苦,工作环境苦,而对职工和家属的安置、为抗震救灾的气象服务,汉中市气象局却始终做到了有条不紊。汉中市气象局领导班子迅速组织职工搭建帐篷,妥善安置了职工和家属,并部署了应急服务工作。业务人员冒着危险从办公楼里搬出电脑、打印机等设备,在安全地点紧急设置应急服务平台,第一时间启动了重大灾害天气警报预案,着手制作第一期《抗震救灾专题天气预报》,并将它及时传递到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和各级领导的手中。同时,一系列精细化、人性化的公众气象服务材料也通过电视、广播、传真、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12121电话等手段,传递到广大人民群众手中。
截至5月22日,汉中市及其各县气象局共发布《抗震救灾专题天气预报》216期,上传灾情信息130条,“三夏”滚动预报8期,帐篷气象服务专题材料70余期,电话和现场服务280多次。
“我们的职工在危急中,那种坚强的精神和责任感让我备受感动。”王国栋看着正在“帐篷预报室”工作的职工,眼眶发红,“从地震开始到现在,吃不好、休息不好,没有一个人抱怨;宿舍楼损坏了,家里遭损失了,没有一个人提要求,所有人表现出的都是面对地震的坚强,想到的都是如何尽到自己的责任。” (中国气象报记者 王龙 通讯员 韩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