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推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中央统战部、教育部、原劳动保障部、农业部接受香港著名爱国人士、企业家李兆基先生捐赠,共同组织实施“温暖工程李兆基基金百万农民培训”项目(以下简称“温暖工程”),教育部承担了20万名农民的培训任务,实施地区为广西、四川、云南、陕西4省区和河北3个定点扶贫县。截至2008年3月底,已完成20万名农民的培训任务,转移就业17.7万人,转移就业率达88.5%。
2007年3月,按照中央统战部、教育部、原劳动保障部、农业部关于实施“温暖工程”项目的要求,教育部召集河北、广西、四川、云南、陕西等项目省份有关部门负责人开会,就做好工程项目实施工作做出部署,要求各地严格按照工作程序,迅速组织申报工作。9月底,项目省份将申报材料报送到教育部,经审核通过后,向各培训机构先行划拨了50%的培训经费。为督促各地扎实开展培训,教育部开展了督察工作。2007年11月,教育部派员赴陕西、四川两省进行督察;12月,教育部会同李兆基基金会工作人员对广西壮族自治区进行督察。2008年2月底,教育部又派员赴云南省进行督察,了解雨雪和地震等灾害对培训工作的影响。在督察过程中,教育部充分肯定了各地所取得的成绩,要求迅速解决存在的问题,督促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对实施情况进行抽查,逐月向教育部报告培训进度。2007年底,教育部发出《关于做好温暖工程培训项目考核验收及剩余培训资金拨付工作的通知》,对培训收尾和考核验收工作提出要求。要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会同统战部门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考核验收,及时上报相关资料,经审核通过后作为拨付剩余资金的凭证。目前,李兆基基金会捐赠给教育系统的6000万元培训资金已拨付到位。
各地采取多项措施,积极推进工程的实施。一是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加强领导。各项目省、州(市)和县(市、区)都成立了由教育部门、统战部门和其它相关部门组成的项目实施工作小组,负责项目的指导和协调,承担起项目动员、培训机构遴选、工作进展监督等任务,落实了责任部门和督导员,形成了各部门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二是积极开展宣传动员工作。各项目县政府、教育局和培训机构采取印发宣传资料、安排人员下乡进村等方式开展宣传动员工作。四川省德阳市项目培训机构以加强宣传的方式确保生源,采用了标语、媒体宣传、乡村广播、招生广告等多种形式,还与乡镇政府联动,召开村支书、主任联席会,村民小组会议,面向农民宣传,同时依托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联合招生。三是多方筹措经费,落实配套资金。广西壮族自治区积极筹措经费,落实配套资金。争取项目县政府财政拨款补贴,全区有36个县共投入资金753.33万元用于补贴培训工作。争取合作企业支持,企业与各培训学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企业通过资金、人力、设备等方式支持培训学校。梧州市展新宝石有限公司和昭信电子有限公司为苍梧县中职学校的宝石专业和电子电器专业学员提供了23万元的培训经费。四是严格规范工作程序,处处体现阳光操作。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和各项目县政府签订协议书,明确职责,各县政府承诺提供资金补贴;明确中等学历教育在校生和享受其他项目资助的培训人员,不得再享受“温暖工程”资助,防止套取项目资金现象发生;强调《学员登记表》必须由本人签名填报,防止弄虚作假;建立公示和举报制度,接受学员和群众监督和举报;建立检查和验收制度,对相关材料保存和整理提出严格要求。五是组织力量检查验收,加强监管,保证资金落实到位。云南省还经常组织抽查,对项目的实施制度、财务管理、学员台帐和转移就业台帐等进行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要求限期改正,同时要求各州(市)教育局对辖区内工程实施情况进行抽查,提交抽查情况报告。六是积极拓宽就业渠道,提高转移就业率。广西壮族自治区通过为广东和本地企业培训新员工,鼓励支持农民学员自主创业等方式,拓宽了学员转移就业渠道。云南省培训机构经常带学员到签订用人合同的企业进行实地实训,做好跟踪反馈工作,及时调整培训计划,提高学员转移就业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