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天吃饭”是传统农业的真实写照,面对多变的气候和自然灾害,祖辈们显得是那样无奈。然而,广西农业部门的专家自主创新成功总结出一套以避雨、避寒、避晒为主的“三避”实用技术,突破了传统农耕,成就了现代农业。
5月29日,在扶绥县10万亩甘蔗地里,记者见证了“三避”技术的强大效力。扶绥农民在甘蔗地里套种“盖膜避寒”西瓜,不但改变时令使西瓜比常规种植提前一个月上市,平均卖价每公斤高0.15元,而且让甘蔗与西瓜共同实现温、光、水、肥的合理利用,使每亩甘蔗增产0.5—0.7吨,每亩年收入超过3000元,达到了1+1>2的效应。难怪当地农民有感而言:“‘三免’(水稻免耕抛秧技术、玉米免耕栽培技术、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技术)解放了我们农民,‘三避’富裕了我们农民。”
自治区农业厅经作处负责人说,“三避”技术就是利用塑料薄膜、遮阳网、果实套袋、作物秸秆覆盖等简易设施,对农作物进行避雨、避寒、避晒,最大限度地摆脱气候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减轻暴雨、热、冻、风、霜等气象灾害和病虫害造成的损失,提高农作物抗风险能力。
自治区农业厅领导介绍,在总结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2005年广西将“三避”技术列为“十一五”期间重大农业技术项目大规模推广,先后投入资金1400万元,建成“三避”技术示范基地520多个、面积426万亩,培训农民360万人次,并在试验与示范的基础上,摸索出“三避”技术栽培模式30类近100多种,涉及瓜菜、水果、花卉、烟叶、桑蚕、水稻、玉米、马铃薯等。短短3年时间,就让广西5000万亩农作物不再“靠天吃饭”,同时新增农业效益83亿元。
据了解,阳朔县在今年初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中,该县5万多亩金橘,因采用了覆膜防寒技术,损失仅在10%以下。赴广西指导灾后重建工作的农业部部长孙政才看到当时金橘果满枝头时,连声称赞:“三避技术了不起!”
广西创新推广的“三避”技术先后得到了石元春、袁隆平、李京文、陈宜瑜、刘更令、卢良恕、朱英国、向仲怀、旭日干、卢永根、谢华文、邓秀新等全国12位院士的高度称赞。李京文撰文指出:“广西集成创新的‘三避’技术简便易行、效果显著,为西部地区、大石山区、贫困落后地区成功找到了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子,意义重大,应加快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