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部门信息
 
坚决打赢这场硬仗--国防科工局组织抗震救灾纪实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06月12日   来源:国防科工局网站

    四川是军工大省。5月12日发生在汶川的特大地震,震动了大半个中国,也使在川军工单位蒙受了损失。面对突发的灾情,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党组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忠实履行国家赋予的神圣职责,立即投身到组织指挥抗震救灾的各项工作中。他们发出誓言:坚决打赢这场抗震救灾的硬仗!

    灾情如火 迅速应战

    ——国防科工局党组快速反应,组织有力,赶赴灾区,靠前指挥,沉着冷静地迎战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

    突发的特大自然灾害往往是对多方面工作的检验。在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领导机关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和有效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将直接关系到整个行业的士气和一场战斗的成败。这是一个严峻考验,也是一个必须交出的答卷。今年3月在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中刚刚组建的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是担负着现代化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任务的军工行业的管理中枢。在内设机构还没有设立、多数干部的职务尚未明确的情况下,国防科工局的干部是在用自觉行动去迎接考验、填写答卷的。因为在他们心中,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

    5月12日15时40分,国防科工局总值班室接到紧急来电:四川广元地区受地震影响,某军工厂有起火点,情况紧急,特请上级机关给予指导和帮助!

    得知此情,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求发对照刚刚获悉的震中所在地和实际震级,敏锐地意识到,这次地震灾害造成的影响不可小视!在川的企业损失情况如何?职工有没有遇险?他们需要怎样的救援?灾后重建如何着手?……一系列问题立刻萦绕在他的脑海。

    瞬间发生的灾情,考验着局党组领导班子的执政能力和应急能力。面对突发的严重灾情,国防科工局党组第一时间决定:立即启动“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和“国家专项应急预案”。“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即刻进入响应状态,“国家专项应急预案”进入待命状态,双线并行,确保万无一失。

    20分钟后,陈求发对军工系统抗震救灾工作做出第一次部署。他要求各单位,要强化应急值班工作制度,确保24小时通信畅通;要紧急启动实施相关应急预案;尽快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受灾地区国防科工委(办)、各军工集团公司积极组织所在地区及所属军工企事业单位做好抗震救灾工作;局机关各部门要积极采取措施,摸清军工企事业单位受灾情况。

    1小时后,国防科工局第一份指导抗震救灾工作的紧急通知正式签发。

    12日当晚,总值班室的电灯彻夜通明。来自地震灾区军工单位的灾情报告一个接着一个的传来,胡亚枫、王毅韧、金鑫、吴志坚等人分头忙碌,有的赶赴国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参加紧急召开的会议;有的负责汇总信息上报中央和局党组。按照局党组要求,当晚他们着手起草了国防科工局抗震救灾领导组织机构设置和军工、民爆单位受灾救援准备工作方案的初稿……

    13日上午8时30分,局党组紧急召开抗震救灾专题办公会,正式成立由陈求发为组长,孙来燕、虞列贵为副组长的国防科技工业抗震救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分设综合协调组、生产恢复与灾后重建组、抢险救灾协调组及安全保密协调组等4个小组。随后,马上召集机关各部门负责同志,共同研究部署抗震救灾下一步具体工作。

    灾情十万火急,抗灾如同作战。局党组果断决定:立即派出由局领导分头带队的3支抗震救灾指导协调组,相继赶赴重点受灾地区和单位,了解灾情,解决问题,实地指导军工企事业单位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

    14日傍晚,国防科工局副局长虞列贵带领的第一指导组赶到受灾单位。顾不上吃饭,指导组就和一线的同志们共同研究制定某重点设施稳定安全的工作方案,商讨急需解决的问题。当晚,指导组立即协调调运4台柴油发电机等大型设备、10000平方米防水帆布运送到现场,又连夜起草向北京的汇报材料,直到凌晨4时。

    第二天一早,虞列贵又带领指导组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深入到实验室现场考察灾情,望着眼前受损的设备、倾斜的厂房,摔在地上的计算机……指导组考虑的是企业如何尽快启动应急恢复重建措施,抓紧修复毁损厂房,确保不发生次生灾害。企业领导与指导组奔波了一天后,感慨地对指导组说:“地震后,你们是第一批深入到我们实验现场考察灾情并给予指导的上级机关领导,如此扎实的工作作风,令我们深感钦佩。”

    5月18日一早,由黄强同志带队的第二支指导协调组直奔四川。短短几天时间,指导组先后深入到灾区多家军工单位。每到一地,指导组都深入受损的厂区和生活区,查看厂房设施、了解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考察灾情时,看到一家受灾企业因缺少工程设备而无法进入废墟现场进一步组织救援,黄强当即联系相关单位,从重庆调来一部25米的高空作业车协助救灾。连续几天奔走灾区,探访灾情,指导组的同志们常常因灾情如此严重而感到伤痛,但是令人欣慰的是,在这次灾难中,由原国防科工委投资的技改项目厂房,顽强地经受住地震考验,完好地矗立在废墟之中,现在已经成了受灾职工的临时安置点,为躲避余震侵袭的职工擎起一片安全的天地,成为避震的港湾。

    5月22日,局党组派出的第三个指导协调组在国防科工局副局长孙来燕的率领下出发了。为了不给灾区政府和企业增加负担,孙来燕要求随行人员自备帐篷、药品和应急食品。4天的时间里,第三指导组马不停蹄地走访了5个受灾地区,包括航天、电子、民爆等行业在内的10余家受灾单位。

    指导组在川行程的最后一天,孙来燕来到中核建设集团二四建筑公司查看灾情。走到家属区,看到还有不少职工因缺少帐篷露宿街头,而连日不断的阴雨,已经让不少老人和孩子出现生病的迹象,孙来燕心头泛起一阵痛楚。现场立即指示四川工办,联络调集各种资源,为企业求援紧缺的救灾帐篷。临行前,孙来燕将指导组自备的7顶帐篷和药品、食品,全部留给了更为需要的灾区职工。登机前,孙来燕接到电话,为二四公司调集的100顶救灾帐篷已经落实。此时,孙来燕牵挂的心才踏实了许多……

    在赴四川一线参加抗震救灾工作的军工队伍中,有政府官员、专家学者、集团公司领导,也有普普通通的机关干部,每一个人都是以默默无闻的实际行动,为灾区人民尽一份心、出一份力。

    国防科工局刘东奎司长牵挂灾区的协作配套企业,在短短十余天内两次赶赴灾区察看企业受损情况,研究灾后重建方案。在调研的基础上,及时批复了受灾企业研制保障条件项目,此举为加快企业灾后恢复生产重建的步伐提供了最实际、最有力的支持。

    国防科工局干部宋功保是四川绵阳人,5月14日清晨,他接到任务,被派往绵阳受灾现场。路上,领导安排他先回家探望一下再赶赴工作现场,宋功保说:“现场抢险要紧,时间不等人,我跟您一起行动!”宋功保在地震灾区坚守了12个日日夜夜,他先后参加了局党组派出的3个调研组的工作,认真履行职责,做了大量细致入微的调研工作,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科技优势 战灾凸显

    ——国防科工局党组充分发挥军工科技优势,统筹协调,动员和组织科技装备,启动专家支持机制,全方位满足救灾需要

    有人比喻,这次抗震救灾如同打一场现代化的战争。现代化的战争与传统意义上的战争最大的区别就是现代高科技的凸显。当地震发生、道路被毁、通信中断、生命呼救时,高科技显示了它的强大抗灾力量。国防科技工业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在这个行业里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拥有先进的现代化装备,具有明显的科技优势。在国家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国防科工局发挥组织协调作用,使军工单位依靠自身高技术优势,实现陆、空、天的立体救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灾后第一时间,国家航天局紧急启动“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机制,向欧、美、加、日等航天机构提出卫星数据观测申请,及时获取灾区的卫星观测数据,提供相关部门使用。

    灾后第一时间,国防科工局向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报送了包含各类救援车辆、应急通信和生命探测设备等三大类16项应急装备在内的《抗震救灾应急装备及产品清单》,供指挥部随时调用。

    天上,15颗卫星服务灾区。“风云”系列气象卫星,“资源”系列对地观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遥感”系列卫星,“北京一号”小卫星,夜以继日地为抗震救灾提供灾情数据。

    空中,成百上千架次的“神鹰”把救援的生命线延伸得更远。地震灾区道路完全阻断,国防科工局紧急协调我国自行研制的运输机、直升机、通用飞机、无人机等各类航空装备,紧急投入到搜救、航测遥感、突击运输和防疫作业等工作中,为快速救援提供了有力保障。

    陆地,全方位保障抢险指挥顺利进行。跟随温家宝总理在四川现场调度指挥的应急移动卫星通信车,第一时间传递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部署;抢救生命的野外急救车、喷洒药液的卫生防疫车、应急发电机组……许多科技含量高、性能优越的新型应急装备和保障设施,在抗震救灾的危急时刻,成为指挥救援队伍可靠的助手。

    动员专家力量,解决抗震救灾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这是国防科工局党组在组织部署救灾工作战略方案中提出的重要措施。及时启动专家支持机制,为抗震救灾专项工作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受地震影响,灾区军工科研生产单位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5月22日下午,四川急告:绵竹市武都镇四方村一个民爆仓库中储存的28吨炸药即将处于无人值守状态,稍有不慎极易引起严重事故!情况紧急,国防科工局党组要求采取紧急措施,确保险情转危为安。即日,国防科工局专家保障机制启动,专家组通过详细了解当地地形地貌、获取材料等实际情况,对销毁方案进行会商,最终确定了化学溶解法的销毁方案。在国防科工局专家工作小组的现场指导下,5月29日,28吨炸药终于全部安全销毁,安全隐患彻底得以消除。

    无论是利用国际间合作框架主动协调科技资源,还是现代化国防装备在抗震救灾战场上的突出表现;无论是启用专家机制解决抢险难题,还是邀请科技专家为灾后重建出谋划策,国防科技工业在这场震颤中国的救灾历程中,书写了值得赞颂的一页。

    恢复重建 再谋发展

    ——国防科工局党组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度重视做好恢复生产和灾后重建工作,全力确保军工科研生产能力,完成军工生产任务 

    战斗正未有穷期。这次特大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使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的任务十分艰巨。要把毁损的厂房、仪器、设备恢复到正常生产状态,完成军工生产任务,保障军工科研生产能力,并使国防科技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是对全行业的严峻考验,也是对行业管理机构执政能力的严峻考验。

    面临严峻考验的国防科工局党组对此有着十分清醒的责任意识,党组始终把生产恢复和灾后重建工作摆在重要位置。震后第一时间成立了“生产恢复与灾后重建小组”,立即启动灾后重建工作,全面指挥协调受损单位的灾后重建工作。

    5月14日,国防科工局印发了《关于做好军工单位地震灾后重建工作的通知》,要求各有关军工集团在抢险救灾的同时,尽快主动启动灾后重建工作。

    5月16~18日,又连续印发了《关于开展军工单位地震灾害损失情况调查工作的通知》、《关于深入开展军工抗震救灾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军工集团确保军工设施安全,尽快着手开展灾害评估工作,上报的灾害损失数据,要及时更新,加强对数据的分析,为开展灾害评估和制定恢复重建政策提供支撑。

    从5月20日起,陈求发、孙来燕、虞列贵等局领导抓紧与中航第一集团、航天科技集团、电子科技集团等军工集团公司,深入了解抗震救灾工作情况,与集团公司领导一起研究灾后恢复生产及重建工作。

    5月21~24日,虞列贵连续主持召开多次恢复生产与灾后重建工作组会议,听取调研小组工作进展和受灾单位情况汇报,研究部署局机关开展恢复重建工作。同期印发的《关于开展军工单位生产恢复和灾后重建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逐户、分类研究提出生产恢复和灾后重建方案,前面启动生产恢复工作。

    局党组要求,生产恢复和灾后重建工作要坚持“统筹安排、军工优先、关注重点、先易后难”的原则。要考虑长远规划与眼前利益相结合;要在安排好受灾职工住房和基本生活的基础上,优先恢复军品科研生产重要设施和重要生产线,保障军品生产任务的完成;要对受灾情况分类,逐户、分别研究提出恢复和重建方案。

    国防科工局积极与财政部等有关部门沟通协调,研究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补助方案,切实推进恢复和重建工作。

    为使地震灾区的军工企事业单位尽快恢复生产与灾后重建,按照局党组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制的要求,紧急成立了8个工作小组由机关司局主要领导带队,相关地方国防科工委(办)和军工集团公司的同志参加的生产恢复和灾后重建工作小组,于5月24日起同步开展工作,迅速深入到基层单位,调查摸底,协助受灾单位研究提出恢复和重建方案。

    6月1~3日,陈求发赴四川实地考察了部分在川企业受灾情况。陈求发强调,军工单位灾后恢复和重建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到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周密论证,体现实效。力争做到军工产业结构在恢复中优化,生产能力在恢复中增强,经济效益在恢复中提高。

    随着抗震救灾工作的深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国防科工局一手抓抗震救灾,恢复生产和灾后重建,一手抓武器装备研制生产与核心能力建设。局党组认为,抓好抗震救灾,有利于尽快恢复灾区生产,重建家园;抓好武器装备研制生产与核心能力建设,就能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提供坚实的经济支持,这本身就是对灾区最有力的支援。只有坚持“两手抓”,军工行业才能在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上胜利前行。

    面对灾难,身处灾区的军工单位各级领导干部处乱不惊,反应迅速,决策果断,不顾个人安危,第一时间组织开展自救,力求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在关键时刻不愧是人民信得过的公仆!

    面对灾难,受灾单位职工没有被特大地震灾害吓倒,不沮丧、不灰心,顽强勇敢地挺起不屈的脊梁,不愧是一支经得起考验的军工队伍!

    面对灾难,全体军工人想的是国家利益,想的是尽快恢复生产,努力完成科研生产任务,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乃至生命诠释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铮铮誓言!

    目前,这场战斗还没有结束,但是,我们有理由坚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国防科技工业系统一定能打赢抗震救灾这场硬仗,迎来行业进一步发展的灿烂美好的明天。(许玲) 

 
 
 相关链接
· 国防科工局再次部署军工系统生产恢复和灾后重建
· 国防科工局召开在四川部分军工企事业单位座谈会
· 国防科工局印发震后重建安全评估与检测标准汇编
· 国防科工局公布震区国防计量能力恢复工作电话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