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以来,农业部、财政部、科技部等六部委在全国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青海省共培训农牧民22.5万人,转移就业18.6万人,就业率83%;累计投入资金1.3亿元,其中国家投资4200万元。针对劳动力用工需求,青海省这几年主要开展了拉面工、电焊工、驾驶员、建筑工等30多个工种的技能培训。“阳光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青海省劳务经济的发展,去年,全省农牧区劳动力转移输出96万人次,劳务收入27亿元,劳均收入2840元,劳务收入已占到全省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24%,成为提高农牧民素质,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有力促进了全省农牧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农牧民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
长期以来,“老婆孩子热坑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老窝”等乡土习俗,严重束缚着广大农牧民的思想,加之无一技之长,缺乏敢闯敢干的精神,外出务工的农牧民很少。自“阳光工程”实施以来,众多的农牧民群众通过系统学习,打开了眼界,拓宽了视野,转变了观念,掌握了一技之长,变“不想出、不敢出”为“争着学,抢着出,快增收”,农牧民外出务工的规模快速扩大。广大农牧民亲身体验到了党和政府对农牧民的深切关怀,享受到了“三农”政策的温暖。平安县一农民说唱道:“‘阳光工程’送技能,农民收入成倍增”、“外出打工去挣钱,定能成为富裕人”,充分表达了广大农牧民群众对支农惠农政策的感激之情。
——农牧民技能培训的机制不断完善。
各地根据市场需求和农牧民的意愿,积极探索适合青海省实际的“订单培训、定向输出”、“就近培训、就地转移”、“整合资源、联合培训”等培训模式,逐步形成了培训转移与监管服务相结合的新机制。去年,海东、西宁、海北、海西的6062名农民工赴省外17家企业培训,有6034人实现了稳定就业,就业率达到99.5%,为全省“阳光工程”开辟了新的途径。由于企业培训能够直接就业,示范带动效应十分明显,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双赢”,受到企业与农牧民的广泛欢迎。大通县组织农民工通过企业直接培训,在河北保定蓝波节能灯具有限公司就业,月收入达到1500元;大庄村民张子平,大半年向家中寄回现金8000元,同村的许多青年看到后,纷纷到县阳光办报名要求参加培训。通过掌握专业技术外出创业增收,真正起到了“培训一次、就业一人、脱贫一家、转移一批、带动一片、致富一方”的作用。2007年省内企业订单培训和联合培训的农牧民达11869人,稳定就业11343人,就业率达到95.56%。据调查,通过省内订单培训和联合培训就业的人员月工资在930-1300元之间,且收入比较稳定。
——启动了农村初高中毕业生技能培训。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农牧区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从2005年开始,青海省开展了农村初高中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采取政府补贴学费、教材费、住宿费,学员个人负担生活费的办法,培训时间一年。由承担培训任务的学校统一招生,按照教育部门统一编制的教材,实行封闭式教学管理,学生毕业后由学校统一联系就业岗位。2005年、2006年和2007年分别下达培训计划5000人、8000人和1万人,培训数量逐年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三年来培训后就业率达到95%以上,其中65%的学员赴东南沿海就业,人均收入达到1000元左右。
——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出方式多样化。
青海省各地在搞好技能培训的基础上,瞄准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行业,将经济效益好、信誉度高的企业作为突破口,千方百计加大对外劳务输出协作,建立了一批劳务输出服务站(所)。大通县2007年与用工规范、待遇较好的青岛三湖集团、福瑞麟制衣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签订订单12份、输出843人,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悄然实现了由“零散无序向规范组织”的转型。2007年,通过培训的近80%的农民经政府组织输出、农民经纪人介绍岗位等多种方式,实现了劳务输出的有序组织与科学管理。
——形成了农民工多渠道创业增收的新局面。
通过科技培训和技能培训,农牧民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选择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明显增强,选行择业的空间不断扩大,适应性不断提高。许多“技能型”、“智能型”、“经营型”农民工脱颖而出,湟中总寨镇陈家窑村的陈娟、张启清、陈海花等在伊佳民族服饰有限公司就业,月工资1100多元,还由企业缴纳“三金”,成为由农民变工人的典型。大通县几年来坚持走“企业订单、经纪人订单、乡镇订单、基地订单”的路子,逐步形成了“培训-转移-就业”的一条龙服务和产业化运作机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大通县斜沟乡的冶金福,前年参加了乡里举办的阳关工程技能培训电焊工班,学到了电焊工艺技能,并获国家技能资格鉴定书,被介绍到闽祥彩钢厂就业,月工资1500元,还管吃住。由于工作踏实,技术过硬,很快成为技术骨干。“2007年青海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冬季阳光工程行动招聘会”上,他自豪地介绍了自己的成功经验。
——催生了效应广泛的青海特色劳务品牌。
多年来,各地在劳务输出转移的过程中,通过有序组织、规模经营、规范管理、提升品质,形成了许多“青海特色”的劳务品牌,如化隆的“清真拉面”已成为农民转移致富的主导产业,有5000多名“小老板”带领3.5万名农民工常年在广州、深圳等沿海发达城市经营发财,已形成响当当的劳务品牌。循化积极开发挖掘民族特色浓郁的民俗文化,打造出了“撒拉人家”餐饮品牌、“宁巴石匠”建筑品牌、“撒拉艳姑”民族刺绣品牌等三大品牌;还有贵南县的藏族舞蹈等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劳务品牌,使劳务产业规模和整体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带动了区域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
青海省各地立足实际,充分发挥地方特色优势,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带动了县域特色劳务经济的发展。一些地区的劳务特色产业逐步壮大,并且向品牌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化隆县和循化县把发展“拉面经济”作为农牧民转移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收入非常可观;互助的建筑工、电焊工、餐厅服务员,湟中、同仁的唐卡制作,大通的烹饪、采掘等也成为转移增收致富的产业。循化县2007年转移农村劳动力4.17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48亿元。
青海省有关部门还积极进行“三江源”区牧民转移培训试点,联合省艺术学校在果洛、玉树两州招收牧民子女140余人,开展了一年制的声乐和舞蹈培训,深受牧民群众的欢迎。泽库县和日乡和日村是青海省生态移民村,为培育牧民群众后续产业,县阳光办为该村专门举办了石雕艺术培训班,聘请专人授课,200多名村民学习掌握了石雕的基本工艺技术,从事石雕艺术创作。2007年全村共出售石雕作品342件,创收23.28万元,人均达到1164元。(多杰才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