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全国文化系统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会议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对口支援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总体部署,安排部署文化系统对口支援四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
四川省副省长黄彦蓉介绍了四川省灾情及抗震救灾情况。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对文化系统对口支援工作做出部署。财政部教科文司有关负责人就财政支持文化系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做了说明。四川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介绍了四川省文化系统受灾情况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周和平指出,各级文化部门要深刻认识对口支援灾区恢复重建的重要意义,带着对灾区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把对口支援工作放在当前整个文化工作的突出位置,全力以赴、狠抓落实,尽最大努力帮助灾区文化部门和单位进行灾后恢复重建。
黄彦蓉说,四川省委、省政府在《四川灾后重建规划大纲》里,对文化建设进行了具体详细的部署。首先,要大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积极引导全省文化战线广大干部职工把抗震救灾精神转化为灾后文化恢复重建的实际行动。第二,要统筹规划,精心编制文化恢复重建规划。第三,要高度重视,积极主动,切实做好文化系统对口援建的各项工作。
周和平指出,当前文化系统对口支援灾区恢复重建工作要按照国务院的总体部署进行。其主要任务是:抓紧协调受灾县市与对口支援省市文化部门,共同研究制定对口支援的工作方案,全力做好受灾县市文化设施规划、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工作,积极为灾区文化重建提供人力、物力、财力和智力等各种形式的支援。对口支援的内容和方式,一是建设和修复公共文化设施。提供规划编制、建筑设计、专家咨询、工程建设等服务。二是帮助灾区恢复和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为灾区提供物资支持。协助灾区开展人才培训、人才交流等活动。三是建设和修复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传习所,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保护民族文化,特别是保护羌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四是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鼓励文化企业投资灾区文化建设,形成和发展文化产业。五是协助灾区做好重建过渡期的文化工作,在规模较大的灾民集中安置点建设过渡性综合文化站,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
周和平要求,支援、受援双方要参照已下发的《公共文化设施灾后重建规划指导意见》,从文化事业长远发展需要出发,制定文化设施重建规划,合理布局,科学选址,防止盲目建设和形象工程,确保建设质量,建设符合标准的坚固安全的公共文化设施。要区分轻重缓急,科学安排灾后重建的先后顺序。要实行标准化建设,严把灾后重建工程质量。要落实资金、人员和装备,使重建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能充分发挥作用。
据了解,文化部和财政部就支持灾区重建过渡期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做了安排。在重建过渡期内将支持灾区在集中安置点建设临时综合性文化服务站,每个文化服务站内部配置一套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设备,一定数量的图书和桌椅书架,使其具备图书借阅、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等功能;还将为重灾县(区)每个县(区)配备1辆流动文化车和1万册图书,支持文化单位到灾民安置点开展流动文化服务。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将根据灾区需要,为灾区配置资源,深入灾民安置点,为群众提供经常性服务。
关于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工作,会议要求,支援省市文化部门要协助灾区制定规划,抢救资料,保护传承人,支持开展传习活动,帮助灾区尽快恢复工作。要抓紧出台《汶川地震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恢复重建规划》,并积极争取纳入当地重建规划。要摸清底数,掌握情况,抓紧建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相关工作,抓紧抢救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实物资料。要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创造条件,支持他们尽快恢复传习活动。
会议强调,文化系统的对口支援要在国务院统一部署的对口支援机制中工作,各支援省市文化部门要积极争取将文化重建纳入到对口支援总体规划中,在当地对口支援经费总盘子中落实文化对口支援的经费,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注意运用市场机制,多渠道、多种方式支持灾区文化重建。
对口支援省、直辖市文化厅局、受灾地区文化行政部门负责人,财政部教科文司,文化部办公厅、计划财务司、社会文化司和中国艺术研究院有关负责人参加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