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古建筑群灾后抢救保护工程开工仪式在四川省都江堰市举行,这标志着地震灾区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全面启动。文化部部长蔡武,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副局长张柏,四川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新初,四川省副省长黄彦蓉,以及国家宗教局、国家旅游局、上海市政府和成都市委、市政府等有关方面负责人出席仪式。
蔡武在启动仪式上发表讲话。他说,面对如此巨大的灾难,灾区各级文物机构、文物工作者,没有丝毫犹豫退缩,不等不靠,在地方党委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第一时间投入文化遗产抢救工作,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尽可能地将文化遗产损失降至最低,涌现出许许多多感人的事迹。各省市文物部门也纷纷伸出援助之手,积极发出倡议书、请战书。这种面对大灾表现出来的大勇、大义、大仁、大爱,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与美德,也在世人面前展现了文物工作者良好的精神面貌和职业形象。
蔡武指出,都江堰古建筑群的抢救保护作为地震灾区第一个启动的文物抢救保护工程,意义重大。希望各工程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各司其职,认真组织实施每一个环节,最大限度地收集、整理、还原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将都江堰古建筑群抢救保护工程做成一个优质工程、模范工程,通过都江堰古建筑群的抢救保护促进都江堰市经济社会的发展,鼓舞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信心,向党中央、国务院和灾区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蔡武强调,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作为灾区恢复重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重建物质家园,也是重建精神家园;既是对灾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支援,更是一种精神慰藉和文化支持。今后的任务还十分繁重、异常艰巨。希望各级文物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遵循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原则,区分轻重缓急,尊重文化遗产保护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相关文化遗产保护技术机构和专家学者的专业优势,认真编制灾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修复规划和工程实施方案,以对国家、对民族、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好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群众的检验。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著名旅游景区。在汶川大地震中,都江堰二王庙、伏龙观等古建筑群严重受损。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指示,保证都江堰古建筑群灾后抢救保护工程的顺利进行,国家文物局在第一时间组织专家赴都江堰进行现场勘察,按照预设方案部署开工前的准备工作,在国家文物保护工程甲级(一级)资质单位中,根据技术力量强、以往业绩优良、南方地区施工经验丰富等原则,评选确定了该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队伍,论证通过了有关清理抢险方案和施工方案,对施工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了应对措施。国家文物局还会同中央统战部、国家宗教局、国家旅游局召开座谈会,就都江堰古建筑群灾后抢救保护工程实施工作方案进一步征求意见。与会各方一致赞成国家文物局意见,决定成立项目协调小组,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全力支持该项目的实施。
据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有关负责人介绍,整个都江堰古建筑群抢救保护工期预计2至3年。为确保工程顺利实施,将本着“依法合规、特事特办、严格管理、保证质量”的原则,建立国家、四川省、成都市三级领导协调和专业咨询机制,履行审查报批程序,颁布实施专项管理办法,加强对工程的监督、验收和审计,使都江堰古建筑群抢救保护工程成为灾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示范工程,成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优质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