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玉米生产管理技术指导意见
在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支持及市场拉动下,今年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较高,各主产区玉米生产形势总体良好。玉米生产期间降水较及时和充足,基本满足了玉米的需求,未发生大范围干旱,墒情较好,出苗全、齐,苗情好。通过“一增四改”关键技术集成的普及推广及全国玉米高产创建活动的开展,技术落实到位率提高。耐密型优良品种所占比例进一步提高,密度进一步优化,测土配方施肥的面积和力度加大,机械化作业率提高。黄淮海夏玉米区麦田套种改为贴茬直播的进度加快,并且突出了优势区域布局。为争取今年玉米好的长势转化为丰收的产量,实现我国玉米连续丰收增产,农业部玉米专家指导组针对各玉米产区,提出了玉米生产管理技术意见如下:
一、北方春玉米区
今年北方春播玉米大部分地区,特别是东、华北春玉米区,在4~5月播种期间降水较常年偏多,土壤墒情较好,出苗情况(出苗数量和整齐度)好于常年,密度得到了合理增加。但因前期多雨低温,该区玉米生育进程普遍缓慢,目前一般处于10片展叶的小喇叭口期,比常年同期晚1~2片叶。因此,该区目前主要田间管理措施应以促为主。一是抓紧时间进行趟、铲等中耕措施,疏松土壤表层,增加土壤透气性和提高地温,促进植株生长。对土壤粘重以及低温地块更要及早加大趟、铲等中耕措施的力度,及早发苗壮株。二是及时追肥。坚持测土配方施肥,同时要化肥深施,并做到施肥与松土和培土相结合。三是控制杂草,去除病、弱株。对化学除草后长出的大杂草以及不能结穗的病弱株如“君子兰苗”,黑粉病株,小、弱株,可人工拔除,以减少养分空耗。四是遇严重干旱要及时浇水。根据该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若降雨偏少、出现严重旱情,要及时灌溉补充水分。五是后期力促加快籽粒灌浆和脱水成熟,避免早霜危害。六是提高机械收获作业率,减少田间损失。
二、黄淮海夏玉米区
目前,黄淮海夏播玉米已全部播种完毕并已出苗。夏收及播种期间,降水频繁。有些地区因降水而导致小麦收获延迟,使玉米播种延迟了3~5天,但墒情较好,播后出苗快,并且普遍苗齐、苗全。因此,出苗时期与常年相当。
该区主要田间管理措施,一是要及时间苗、定苗。根据品种特性和生产条件,合理密植。耐密型品种应在≥4000株/亩,稀植大穗型品种或套种玉米应在3500株/亩左右。二是及时追肥。结合中耕,及时进行追肥。根据测土配方施肥,以N肥为主,注意集中深施。三是控制病、虫、草害。针对不同病虫害发生的特点和规律,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策略。根据当地病虫害预测预报,采取预防控制措施。在地下害虫严重的地区,采用杀虫颗粒剂撒施毒土或毒饵进行防治。防除杂草可选用苗后茎叶处理的除草剂进行苗期防除。四是加强中后期管理。防止中后期严重脱肥和干旱。如发现有严重脱肥和干旱地块,要及时补施肥料和浇水,以提高粒重。五是防止倒伏。如发现有些地块过密,有较大发生倒伏的危险,应及早喷施生长调节剂,控制株高,强壮根茎,提早预防倒伏。六是延迟收获,避免“砍青”。为保证籽粒的充分灌浆和成熟,应根据籽粒灌浆进程及籽粒乳线情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晚收,即应等玉米充分成熟后再收获。
三、西南玉米区
目前西南玉米区春种玉米正处于灌浆期,夏种玉米正进入拔节期。对于春种玉米,主要是防止后期脱肥和早衰,对脱肥地块要及时补施肥料。若遇严重干旱应及时浇水,并注意防治鼠害。适期收获,不要“砍青”而影响产量。
夏种玉米田间管理措施,一是是结合中耕,及时进行追肥。根据测土配方施肥,以N肥为主,并注意集中深施。二是控制病、虫、草害。针对不同病虫害发生的特点和规律,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策略。根据当地病虫害预测预报,积极采取预防控制措施。三是加强中后期管理。防止中后期严重脱肥和干旱,如发现有严重脱肥和干旱地块,要及时补施肥料和浇水,以提高粒重。对于局部因地震影响而将稻田改种夏玉米的地块,应注意及时排水,以减轻涝渍影响。四是防止倒伏。对于有较大发生倒伏危险的过密地块,应及早喷施生长调节剂,提早预防倒伏。五是适期收获。应于玉米成熟期即籽粒乳线基本消失、基部黑色层出现时收获,收获后要及时晾晒。
当前水稻生产管理技术指导意见
目前,我国早稻生产已进入生长后期,粤桂南地区早稻绝大部分已进入灌浆期,少部分已进入成熟期,粤桂中开始抽穗,粤桂北进入始穗期至抽穗期;长江中下游早稻已进入乳熟期,预计7月10日左右将开始收割。东北一季稻正自南向北处于分蘖盛期、幼穗分化期和孕穗期;西南冬水田区的中稻正在孕穗阶段,河谷、丘陵区开始幼穗分化,成都平原区处于最高苗期的晒田阶段;长江中游一季中稻已进入孕穗期,一季晚稻进入分蘖阶段;长江下游稻区移栽中稻正处于活棵立苗阶段,直播中稻正处于出苗、齐苗阶段。南方双季晚稻已处于育秧阶段。针对目前水稻生长状况,农业部水稻专家指导组提出了当前水稻生产管理技术指导意见如下:
一、切实加强早稻后期管理,确保颗粒归仓
一是加强水分管理。要采用间歇好气灌溉,即灌水后待其自然落干2-3天再灌水。另外,切勿断水过早,做到收获前5-7天断水。二是补施叶面肥。在齐穗期、灌浆期各喷施一次叶面肥,以提高结实率。三是强化病虫害防治。重点对螟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细菌性条斑病、稻曲病等的防治。四是及时组织抢收,做到成熟一块收获一块,避免再次遭受洪涝灾害损失。
二、加强中稻中后期田间管理,确保足穗、大穗
长江下游稻区,中、大苗手栽稻要早施分蘖肥,一般于栽后5天亩施尿素7-8公斤,移栽后10-15天,再根据苗情诊断补施分蘖肥。抛栽水稻要强化水浆管理,活棵分蘖期实行浅、湿灌溉,促进根系深扎。机插水稻栽后7-10天,要经常露田通气,以促进发根扎根;要适当提早搁田控制无效分蘖,一般在全田苗达到预期穗数的80%左右即开始搁田,把高峰苗控制在预期穗数的1.4-1.5倍。直播稻中闷种、烂种无苗或基本苗太少的田块(亩基本苗少于4万),应立即选用生育期短且能安全成熟的品种补种,且适当增加播种量;要加强缺苗田块的疏密匀苗,提早施分蘖肥,促蘖争穗。西南稻区,重点是加强晒田控苗、防治病虫。东北稻区,重点是防止贪青晚熟,做好促早熟和防止低温冷害。另外,各稻区一定要针对当地主要病虫害做好预测预报和防治,如东北的稻瘟病,西南和长江中下游稻区的螟虫、稻飞虱和条纹叶枯病等。
三、做好晚稻抢种,确保面积不减、基本苗不少
合理安排晚稻播种期,保证足种、足苗;带肥、带药下田,保证栽插密度和质量;采取有力措施组织撂荒稻田代耕,确保晚稻面积不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