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部门信息
 
北京科技成果“急救信息平台”奥运应用正式启动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07月21日   来源:北京市人民政府

    7月17日,北京市科委、市卫生局共同主持的“首都急救医学救援科技工程建设研究”重大科技项目阶段性成果“紧急医学救援无线移动信息平台”(以下简“急救信息平台”)奥运应用正式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启动。这套创新的“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平台实现了急救全程信息化的新模式,可大大缩短抢救患者生命的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急救质量。该系统将在北京2008奥运会、残奥会期间运行,并在今后服务于首都紧急医疗救助保障。

    “急救信息平台”是“首都急救医学救援科技工程建设研究”重大科技项目形成的科研成果之一。该项目2005年立项,自立项以来,项目组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产生的可推广的研究成果可概括为“三个规范、一个模式、一个平台”,即《首都紧急医学救援机构资质准入标准和考核管理办法》、《首都紧急医学救援专业技术人员资格准入标准和考核管理办法》、《紧急医学救治技术规范》,“院前——院内衔接”模式,“急救信息网络平台”。其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在承担《首都重大创伤紧急医学救援体系规范建设与资源整合研究》课题研究工作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深入研究,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紧急医学救援无线移动信息平台的研究与建设,将上述“规范”、“标准”和“模式”固化在“急救信息网络平台”中。该平台是本项目众多科研成果的综合体现和应用,既不同于以重装救护车和高素质急救医护人员随车急救的法国SAMU模式,也不同于以简单现场处置、快速后方转运、依赖医院急诊救治能力的美国EMS模式,而是创新推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集成化“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模式。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即将来临之际,通过对奥运医疗工作的深入了解和分析,将“急救信息平台”成果进行了实用化升级。

    “急救信息平台”完成之后,教育部科技查新站的查新结果表明该平台在GPS实时路况监控指导、移动监护数据实时共享等各类技术整合及急救全程信息化方面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同时,该平台也通过了国家应用软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软件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中心的软件测试。

    “急救信息平台”集成远程无线移动技术于一体,包括了现场急救、急救转运、院前——院内急救和急救调度监控四个先进的配套信息系统,实现了模式、流程、技术、集成四大创新。该平台以信息技术为纽带,通过信息共享,现场急救人员、随车救护人员、医院急诊室,特别是院内各相关科室的医生共同参与急救过程,实时监控患者病情,针对急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时指导,在急救转运过程中加强提前诊断能力,从而缩短救治时间,将患者的急救过程扁平化,有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死亡率和致残率,提高急救质量。另外,通过简化交接流程,将交接过程缩减为“一个按键、两个签字”,利用信息化手段增加了交接信息,节省、优化、完善和规范了急救衔接。

    “急救信息平台”作为“首都急救医学救援科技工程建设研究”的科技成果之一,将逐步接入到首都的普通急救体系。目前北京市红十字会急诊抢救中心已完成平台的安装调试工作,999救护车和999调度中心大厅信息整合共享,连接了急救过程各环节的断点,正在50台急救车上安装相应设备,以实现无线移动监护、信息传输、病情评估等功能,提高急救效率和成功率,对改善市民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平台不仅体现了北京的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实力,也为首都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2008年奥运会紧急救援提供了有益补充,也将成为未来首都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紧急处置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链接
· 北京奥运场馆成为展示中国新材料新工艺精彩舞台
· 健康提示:调整心态平平安安看奥运
· 专家提醒:奥运期间谨防心律失常性猝死
· 奥运期间北京郊区观光旅游服务指南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