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汶川地震灾区似大地水准面确定项目通过国家测绘局组织的专家鉴定。该项目为灾后重建提供了精确的测绘高程基准,似大地水准面模型与全球定位技术相结合,可快速获取地面点的高程,从而改变了以往费用高、难度大、周期长的传统水准测量作业模式,为灾后重建赢得了宝贵时间。
在汶川大地震中,灾区测绘基础设施损毁严重,原有国家平面及高程系统、城市坐标系统已完全不能满足抢险救灾及灾后重建测绘保障的要求。为确保灾后重建测绘保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国家测绘局编制了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测绘保障工作实施方案。方案明确提出,2008年年底前对灾区及周边地区地形变化进行监测分析,建立灾区应急测绘基准体系。汶川地震灾区似大地水准面确定就是实施方案中的一个重要项目,由武汉大学和四川测绘局共同完成。
该项目成果为汶川震区灾后重建提供了精确的测绘高程基准,在特大山区实现了利用先进的全球定位技术取代传统水准测量,直接测定地面点海拔高程的目标,是大地水准面结合全球定位技术获取困难地区精确高程的一项重大技术进展。通过3个区域40公里二等水准测量和9个B级GPS点的相对似大地水准面检核,该似大地水准面精度平均为±1.8厘米,是目前我国特大山区、重力数据稀疏地区精度最高的似大地水准面,其精度在国际同类项目中也处于先进水平。项目成果在灾后重建规划、水利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国土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鉴定委员会认为,项目综合利用GPS、水准、重力和数字地面模型等数据,建立了汶川震区高精度似大地水准面,方法科学,技术先进,数据处理严密,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能够满足灾区重建的迫切需要。
另悉,国家测绘局近日还组织有关院士、专家对四川测绘局编制的《汶川地震灾区应急测绘基准建设技术设计方案》进行评审。根据该方案,将在地震灾区范围内建设24个连续运行基准站,其中四川省境内建设20个基准站,陕西省境内建设4个基准站,建立起覆盖灾区的平面和高程控制网,为灾区城镇规划建设及交通、能源、电力、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重建提供急需的空间定位基准,为在灾区测绘各种比例尺地形图提供精确定位服务。目前,24个基准站的选建工作正在实施,待仪器设备到位后,即可投入试运行。专家一致同意该方案通过评审。
为确保灾区应急测绘基准建设顺利进行,四川省政府近日向发生地震的各市(州)和省直有关部门发出特急电报,要求协助做好灾后应急测绘基准建设有关工作。四川省境内选建了20个GPS连续运行基准站,这些临时GPS连续运行基准站大都设在当地气象局、政府、企业等坚固房屋的楼顶。 电报要求灾区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直有关部门和单位在GPS基准站选建、数据通信、运行维护、装备供给等方面给予建设单位大力支持与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