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记者从省文物局了解到,青海省明长城资源田野调查工作进展顺利,曾经藏在“深闺”中的青海长城将逐步揭开神秘的面纱,展现在世人面前。
据有关文献资料记载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考古调查,明代青海省境内建有西宁卫长城,人们习惯称其为“边墙”,主要分布在现在的互助、大通、湟中、门源等地境内,总长近200公里,并伴有大量不同时代的烽火台。由于青海历史上政权交替频繁,文献记载不翔实,加之地域辽阔,地广人稀、地形复杂、自然条件艰苦等条件的制约,青海省明长城调查研究困难较大,对长城的研究乃至认识相对滞后。
去年5月,青海长城被正式纳入全国长城资源调查范围。之后,省文化厅、省文物局和省测绘局高度重视,在国家文物局、国家测绘局及长城项目办公室、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的关心支持下,做了大量前期工作,对全省明长城进行重新查勘,并初步掌握了省内长城资源的大致情况;省文化厅、省文物局和省测绘局编制了青海省长城资源调查工作各项方案,成立了青海省长城资源调查工作领导小组、青海省长城调查项目办公室和督导组,组建了专家组。对各相关人员进行了培训,成立了由省、地方文物、考古人员和省级测绘专业人员组成的调查队。目前,已圆满完成了青海明长城大致走向的调查工作和长城资源调查外业工作。(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