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记者冉瑞奎 刘晓林报道 7月28日,《奥运天气资讯》创刊暨中国天气网上线仪式在京举行。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许小峰,副局长矫梅燕和新闻出版总署、新华网、北京日报报业集团等有关部门和单位的领导出席。仪式由中央纪委驻中国气象局纪检组组长、中国气象局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孙先健主持。

郑国光在仪式上讲话时指出,创办《奥运天气资讯》和中国天气网是气象部门服务百姓生活、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能力的重要举措。他说,优质的气象服务是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奥运会的重要保障。中国气象局党组高度重视奥运气象服务,气象部门正努力通过提高气象服务手段、丰富气象服务形式、拓宽气象服务渠道来满足社会各方面对奥运天气资讯的需求,做好奥运气象服务保障。《奥运天气资讯》的创办和中国天气网的上线可充分发挥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的优势,以更宽的信息服务渠道,更丰富的天气预报产品,更通俗的科普知识服务奥运、服务公众。
对办好《奥运天气资讯》和中国天气网,郑国光提出三点希望:
第一,要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全面提高刊物和网络的质量和时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奥运天气资讯》发行和中国天气网上线的良好机遇,开拓创新,以做好当前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气象信息服务为重点,以增强防御气象灾害能力和服务公众生产生活为核心,以增强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为突破点,扎实工作,精益求精,全面提高《奥运天气资讯》和中国天气网的质量和时效。
第二,要全力以赴,认真细致,为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成功举办提供更及时、更有用的气象信息和服务产品。广大气象工作者要发扬中央气象台奥运圣火珠峰传递气象保障队“心怀全局、讲政治,精益求精、艰苦拼搏”的精神,充分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努力提高气象预报预测能力,提供“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气象服务;发扬“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的北京奥运精神,努力增强奥运气象服务的主动性、及时性和针对性,确保对突发性、灾害性天气的准确、及时的监测预报预警,确保气象信息和服务产品准确、及时地传到各种用户和社会公众手中。
第三,要拓宽视野,转变角色,认真做好奥运气象服务宣传工作。做好奥运气象服务宣传工作,展示气象预报服务在奥运会中的作用和我国气象科技水平和能力,机遇难得,意义深远。《奥运天气资讯》、中国天气网,以及《中国气象报》、中国气象局网站、中国气象频道要紧紧围绕“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认真做好气象服务科技知识、我国气象事业发展成就和一线气象工作者努力工作、勇于奉献、服务奥运先进事迹等方面的宣传,向社会展示奥运气象服务的风采。
《奥运天气资讯》是目前国内外唯一的天气资讯类报纸,也是专为北京奥运会设计出版的、面向北京地区免费发行的大众化资讯类报纸。在奥运期间,该报为日报,4开16版,部分内容为中英文双语,内容主要为详尽的气象预报产品,包括奥运期间北京各区逐日天气预报、奥运场馆天气预报、气象生活指数、国内外城市天气预报、气象要闻和气象科普知识等。报纸主要流向首都机场、首都各大宾馆、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公众。该报由中国气象报社和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共同主办。
中国天气网是面向公众发布权威预报预警信息、传播气象科普知识的综合气象服务门户网站。它以“改善民生、服务社会”为宗旨,以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为己任,以提高气象服务的社会经济效益为目标,着力打造“第一时间、权威发布”的气象服务平台,全面提升公共气象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该网拥有国内种类最齐全、数据最权威的气象服务产品和丰富的气象资讯,开设了天气预报、灾害预警、天气资讯等19个频道,65个栏目,实时提供2913个国内外城市的天气实况和预警信息,为公众的衣、食、住、行提供专业建议和全方位的服务。
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副司长朱伟峰说,《奥运天气资讯》的创办是报业服务奥运的又一盛举,是报业服务奥运大花园的又一奇葩。新华网副总裁魏紫川到场表示祝贺。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和《北京晚报》等数十家媒体的记者进行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