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蜀水将永远铭记
——献给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和公安民警
7月21日上午9时,青川县城,几乎所有的商店大门紧闭,街上少有行人——人们聚集到济南军区某师准备撤离的道路两旁。
长长的群众送别队伍,站满道路两旁;短短一公里,撤离的车队走走停停用了3个小时。
握手,挥手,拥抱,哭泣……连日来,在什邡、青川、平武,在震区的一座座城镇、乡村,乡亲们舍不得战士们走。
在救援现场、在唐家山堰塞湖、在都汶路……两个多月来,13.8万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和公安民警奋战在抢险救援、恢复重建的一线,用血汗铸成一串难忘的数字:截至7月17日,共从废墟中救出生还者3336人,挖掘出遇难者遗体2.4万余具,转移被困群众140余万人,巡诊救治伤员119万余人,清理废墟1942万立方米,各型飞机累计飞行4684架次,运送物资7473.9吨……
遥望灾区,我们饱含热泪;注目军旗,我们热血澎湃——2008年初夏,一份厚重的英雄记忆,永远属于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和公安民警!
灾情如火,使命如天。集结,挺进,突破,巴山蜀水将永远铭记——
川西北10万平方公里的重灾区,人民子弟兵上演一幕幕“生死突击”。那飘动在一处处废墟上的迷彩,描绘着生命的色彩;那跃动在一条条山路上的军徽、警徽,闪耀着希望的光芒
山崩地裂间,无数建筑物被摧毁,村庄被破坏,数十万鲜活的生命掩埋在水泥、钢筋和砖石瓦砾中……北川、汶川、都江堰、绵竹、什邡、青川……废墟中的生命一遍遍呼救!
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在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的紧急关头,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和公安干警遵照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命令,出兵、增兵,从大江南北火速集结,向同一个目标——地震灾区挺进。
这是和平时期最大的一次兵力集结,为人民出征,为人民开进,争分夺秒——
震后第21分钟,成都军区派出查看灾情的4架直升机腾空而起。成都军区、武警四川总队和省军区官兵紧急出征,采取多种办法南北并进开赴救灾一线。空军各个机场、各个飞行部队,迅速完成起飞前的准备……
不到10个小时,2万名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到达灾区开展救援。另有34000名官兵通过空运和铁路赶往震区。
3天时间里,中央军委两次增兵。成都、济南、兰州、北京、广州军区,海军、空军、第二炮兵和武警等大单位,海军陆战队、空降兵、工程、通信、侦察、医疗防疫等20余个兵种闻令而动,一场大规模的跨区机动,在各大军区和军兵种间全线铺开。
随着一道道电令,武警部队98名军师职领导干部、420名团以上干部、536个党员突击队、2.7万名官兵迅速展开了与时间赛跑的生命大营救。
起飞!起飞!起飞!地面路断桥塌,只有空中、唯有空中方可搭建快速生命通途。全军6个陆航任务部队紧急行动,越高山、穿峡谷、钻云层……川西高原崇山峻岭间,架起一条条生命通道。
四川省军区发出紧急动员集结令,“全省动员、跨区支援”,5万余名民兵预备役人员,以最快的速度投入灾区,搜救幸存者、抢修道路、巡逻执勤……
公安部指挥中心灯火彻夜通明。公安史上最大规模的警力调度铺开,5万余人疾赴灾区。
橘红色,点燃生命和希望。“出动最快、救援最及时”的四川消防部队,调动总兵力的80%,是四川消防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行动最快、人员最多的大调动。
赶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是人民子弟兵坚定不移的选择。
步兵、空降兵、海军陆战队、武警……至5月16日早晨,救援部队突击到四川所有受灾乡镇,3天后突破到所有3669个地震受灾村。
70多年前,长征中的中国工农红军曾3次进入阿坝、途经汶川。转战汶川的9个月里,老百姓为红军筹粮10多万公斤,“吃不完的通山寨,搬不空的萝卜寨”的歌谣,传唱至今。
从这穿越时空的歌声里,从一个个战斗在灾区的绿色身影里,我们更加深切地感知:在抗震救灾的特殊战场上,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解人民之所困,形成于战争年代的这一光荣传统,再现于新一代解放军和武警官兵身上,令军徽、警徽增辉。
兵者无惧,勇者不屈。抢险,救援,破难,巴山蜀水将永远铭记——
在最需要的地方,承担最重要的任务,发挥最关键作用的人民子弟兵所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不怕危险、不怕困难、不怕苦累的高昂的战斗精神——明知无路也要往前走,明知危险也要向上冲
岷江滔滔,蜀山苍茫。
重灾区北川县城,大批伤员和受灾群众要紧急运送、疏散到绵阳。但是,唯一通行的桥梁被震塌,4米宽2米多深的河底被震开一条大口子,一时无法通过。
“共产党员跟我上!”武警绵阳支队政委徐超大喊一声,率先跳进了河沟,40多名党员干部在水里并排成四列,从早上6点到晚上7点,5000多名老弱和受伤群众,踩着他们肩膀过河。
这样的血肉桥梁,何人能够摧毁?这样的鱼水之情,怎不令人动容!
大雨如注,寸步难行。官兵们心急如焚!一个士兵冲着天空嘶哑大喊:“雨啊,停下来吧,我们要去救命啊!”
“让我再救一个吧!”这是一位战士余震中要冒死冲进危楼救人时的哭求。
一夜之间痛失29位亲人,擦干眼泪,绵阳市游仙区武装部长郑强一刻不停地战斗在救灾第一线……
“在每一个抢险救人的地方,在每一片颓垣败瓦下,都有解放军战士在场,最危险的地方、最艰难的时候都能见到解放军的身影。”《香港商报》说。
八一军旗,点燃生命之光!
5月21日,秋收起义红二团“红一连”奉命为桃关村被困百姓运送给养。一条山涧横亘在眼前,原有的石桥已被震断。士兵王跃华一脚踏空,情急之下抓住涧边的一棵小树。指导员张雄飞高喊:“快把给养扔掉爬上来!”小王哭了,“我背着这么多给养为的啥呀?如果把给养扔掉了,老百姓吃什么呀?”
宁愿牺牲自己,也不让老百姓挨饿!在军人的大义和大勇面前,我们常常泪流满面——
这是个间歇性的降雨天。没有准确气象资料,没有地面引导;地形复杂,高原缺氧……但是,茂县的灾情不容空降兵循常规。
5月14日12时25分,队长李振波带领14名突击队员,身背小型卫星通信设备、超短波电台和夜视仪,从5000米高空跃出飞机舱门,跳向这片急待救援的土地……2小时40分钟后,茂县灾情第一次传了出来。
“就是动员一百个、一千个,一万个官兵,能救出一个受灾群众来,也值!”成都军区某红军师师长王凯的话,道出了13万救灾指战员心中“绝不放弃”的坚定信念。
凭此信念,雅安某预备役团政委范后雄为抢救一名3岁小女孩,不幸被滚落的山石击中,身负重伤。
凭此信念,成都消防参战官兵不少亲人失踪或被埋、受重伤,有的家房屋垮塌。但没有一名官兵请假。
凭此信念,18岁的战士严情勇强忍肠穿孔的剧痛连续奋战3天3夜,在晕倒的一瞬间,还不忘先把背上的老奶奶轻轻放下。
……
从猎猎飘扬的军旗上,从抢救生命的废墟上,人们看到:不怕危险、不怕困难、不怕苦累的高昂的战斗精神,永远是人民军队的军魂。有了这种无坚不摧的军魂,人民便有了依靠,人民的利益便能得到坚强的保障!
生命无价,大爱无疆。死守,决战,撤离,巴山蜀水将永远铭记——
在和平时期的特殊战场上,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解人民之所困,形成于战争年代的光荣传统,再现于抗震救灾战场,闪耀在人民群众心中
什邡、绵竹、青川、平武……巴山蜀水每一个遭受创伤、感受关爱的城镇、乡村,在部队撤离的这一天,泪如雨下。
这泪,是对子弟兵深厚情感的表达,也是对军人价值的最高褒奖。
抢救生命!打通生命线!进村入户!决战堰塞湖!严防疫情!……突击之后,子弟兵征尘未洗,又奔前方。
为了唐家山堰塞湖排危除险,已连续奋战数日、筋疲力尽的成都军区某集团军、武警水电官兵身背炸药,踏着随时出现山体滑坡的泥泞小路,翻越4座大山、跨过无数悬崖。战士们没有水喝,靠舔草叶上的露水解渴……
都江堰、青城山,是世界文化遗产。驻在这里的官兵拿出自己的棉被、褥子来包裹大佛,搬运和维护文物,妥善转移4.3万余件珍贵文物。
“红军师”、“乌蒙铁军”、“黄继光连”、“陆上猛虎、海上蛟龙”、“忠诚卫士”……随着抗震救灾转入恢复重建阶段,这些光荣的部队又担起新任务:建设临时安置点、帮助群众恢复生产、预防次生灾害发生……
“不忘人民养育恩,为了人民敢献身”——成都郊外凤凰山机场门口,两条红底白字的条幅格外显眼。
这誓言,正是13万抢险救灾大军的生死誓言。
6月18日,26岁的济南军区某师士官武文斌,因连续奋战、过度劳累,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紧急赶赴灾区前的那个晚上,武文斌收到妻子杨卫华的短信:“去吧,等你凯旋,那时咱再办婚礼。”怀揣这份美丽的约定,武文斌永远倒在了灾区。
与武文斌一样,长眠在抗震救灾战场上的还有成都军区某陆航团邱光华机组。
年仅42岁的卧龙森林公安分局副局长王刚,为保护他人,不幸被直升飞机尾部飞速旋转的螺旋桨击中,英勇牺牲。他当时到现场,是想为灾民捎出60张平安纸条。
……
患难之中,巴山蜀水再一次见证了谁是最可爱的人!
“金珠玛米,请尝尝吧!”理县藏族妇女杨石英,为感谢解放军抢救了村里几百名藏族同胞的生命,执意要把家里的一点大红樱桃送给战士吃。
“守候一整夜,就想再看一眼亲人解放军!”7月21日清晨6时30分,顶着瓢泼大雨,茂县出租车司机王平贵和上千名群众一道,为济南军区某装甲师1300余名官兵送别。
从百姓的泪水中,我们读懂了这样的深情:人民军队人民爱,人民军队爱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