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国民航承担的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关注度最高、复杂程度最高的航空运输保障任务,我们将全力以赴做好奥运会的航空运输服务保障工作。”民航局副局长杨国庆7月31日在中国民航奥运航空运输保障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在2008北京国际新闻中心新闻发布厅1号厅举行的发布会上,杨国庆分五个方面简要介绍了有关中国民航奥运航空运输保障的工作情况,并同民航华北地区管理局局长黄登科、民航局空中交通管理局副局长李宗冀、民航奥运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孟平回答了记者的有关提问。
从7月5日民航迎来了第一位抵京的奥运大家庭成员之后,各国奥运代表团及观众陆续抵达。根据预测,8月6日至11日的6天时间,是奥运大家庭成员、国内外宾客集中抵达的日子,最高峰8月7日的自备专机任务达到50架次,和包机、航班、公务机加在一起,当日的飞行量预计将达到1500架次,比平时增加20%,届时旅客日吞吐量将达到26万人左右,比平时增加25%。
面对如此大规模的保障任务,民航会在奥运期间将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应对航班延误的情况下乘客表现出得不理智行为;如果在8月7日前后出现雷雨的恶劣天气,有没有做好相应的应对准备;高峰期采取了哪些针对性的措施确保安全工作万无一失;飞行量达到1500架次的饱和状态下,如何保障正常民航航班的运行等问题成为媒体高度关注的话题。
“我们有信心做好奥运航空运输保障工作。”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首都国际机场协调委员会的成员,杨国庆历经了民航奥运筹备的全过程。经过五年的筹备,中国民航有关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航空运输保障各项工作基本就绪,按照中国民航2008年北京奥运会行动计划,五年来中国民航完成了从硬件到软件的改造和提升。
一是建立了三级奥运保障工作体制,经过一系列测试和演练,基本形成了指挥明确、执行有力的赛事指挥体系;二是按照主赛场机场、分赛场机场、备降机场等类别,对17个涉奥机场有重点地进行了规划和建设,目前涉奥建设项目已全部完成,并通过验收投入使用;三是制定了较为齐全的各类运行计划和保障方案,首都机场制定了56个奥运服务保障流程、58个残奥服务保障流程,细化了38个服务工作项目,确定了五类客户群的服务衔接机制,建立了绿、黄、橙、红四级空管保障机制,其他各涉奥机场也制定了相应的保障方案和流程;四是进行了两次模拟奥运会的演练测试活动和一次残疾人旅客专项模拟演练,为赛事运行积累了经验;五是对服务奥运会的员工进行了专业培训和岗位培训,并为做好北京奥运会的服务,编写了教材,大规模集中培训员工,提高了员工服务奥运的素质。
2000年12月18日,中国民航向国际奥委会提交保证书,承诺采取一切措施,满足奥运会对航空运输服务的要求。中国民航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一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