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初,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黑龙江省启动了新农村建设,省委、省政府决定从“百乡千村”试点抓起。经过两年多的强力推进,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百乡千村”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新农村建设日益深入人心,全省合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局面初步形成。
今年是首批新农村建设“百乡千村”试点的第三年。年底,黑龙江省将组织对各项建设任务的全面验收。在这完成试点任务的最后攻坚阶段,记者走访了部分乡村,对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这一惠及千万农民的世纪工程,进行阶段性盘点。
日前记者在黑龙江省首批新农村建设省级试点村——海林市海林镇蔬菜村看到了这样一幕:台上站着的是外国教授,台下坐着的听众都随着翻译在认真做笔记,就像是某大学的课堂。而邀请国内外专家给农民讲课这样的场景,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深入,在黑龙江省各地农村屡见不鲜。
蔬菜村名副其实,以生产蔬菜为主。不同的是,过去种菜按“老令儿”来,品种老,方法老,效益忽高忽低没个“准儿”;如今是在专家引导下大量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作为立村产业来开发。如此变化果然见效,没两年就种出了大名堂:去年,全村经济总收入的60%来自鲜菜销售,村民人均纯收入8910元;种菜还使村集体实现现金积累300多万元。
经过两年多新农村建设,像蔬菜村这样的“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专业乡村如雨后春笋,在龙江大地遍地开花。据统计,全省1000多个首批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中,约有37%的试点乡村重点发展绿色食品产业,19%重点发展畜牧业,23%重点发展劳务产业,21%重点发展运输、餐饮和旅游等二三产业。
“新农村要有主导产业和项目来支撑。”记者从黑龙江省新农村办了解到,近年来,全省始终把探索乡村主导产业加快发展的有效途径,提高乡、村产业发展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水平,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并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坚持试点先行,分类推进的原则,从各地资源优势出发,积极培育、发展比较优势明显的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推进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目前,全省首批新农村建设试点乡村的主导产业发展已形成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良好势头;不仅如此,更令人高兴的是许多试点乡村还充分发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孵化功能,着力培育壮大兴村、兴乡主导产业,通过释放主导产业的集聚效能,因势利导发展产业集群,为地方经济发展增添了强有力的新增长点。
黑龙江省新农村办常务副主任王建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上半年的调查情况表明,全省首批新农村建设试点乡村,普遍呈现出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科技含量明显增加、生产设施和装备条件大为改善、产业化经营雏形逐步显现以及农民组织化程度稳步提高等显著特点。
如今在黑龙江省首批新农村建设试点乡村,千亩以上集中连片种植基地数量不断增加,主导作物种植面积占试点乡村耕地面积的比重已升至65%以上。瓜菜、亚麻、甜菜专业乡村连片种植面积年均增加20%;药材和食用菌专业乡村栽培基地面积年均增加10%。
由于坚持以标准化统领种植业,做到良种、整地、投入、栽培、管理等全程标准化,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入户率达到98%,种植标准化率达到90%,畜禽规模化饲养比重达到88%。奶牛良种化率达90%以上,肉牛和生猪良种化率达80%以上。
不断增加的资金投入,使试点乡村的生产设施和装备条件大为改善,旱涝保收田比重不断提高,为农民持续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目前,首批试点村新建农机作业合作社88个,田间机械化作业率70%以上,初步实现传统手工、畜力农具作业向农机化生产的转变;发展设施栽培的试点村,新型节能日光温室占温室比例接近30%。
由于注重发展有市场、有特色的小企业,走“小有特色”路子,鼓励农民参与产业化经营,积极扶持各种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目前60%多的首批试点乡村已与相关龙头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50个,带动农户比重达55%以上;龙头企业牵动首批省级试点村种植基地面积500万亩以上,牵动养殖基地生猪年出栏80万头以上、奶牛7万头以上、肉牛5万头以上;带动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5%以上;带动试点村40多万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