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陕西省领导干部大会精神要求,围绕农民增收这一大局,省上今后一个时期还将采取哪些措施?近日,记者采访了陕西省农业厅厅长王宏。
王宏说,上半年陕西省农民收入取得了较快增长,据统计部门调查统计,陕西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887元,较去年同期增加351.6元,增长22.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9%。主要呈现四大特点:一是家庭经营性收入增幅较高。1-6月份,陕西省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现金收入1012元,同比增长15%,对农民现金收入的贡献率为37%。二是工资性收入增长是农民增收的最大亮点。上半年农民人均工资性现金收入643元,增长24.1%。三是转移性收入大幅度增加。1-6月份全省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174元,同比增长60.8%。四是财产性收入翻番。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56元,较上年同期翻了一番。
在分析了上半年农民增收情况后,王宏说,从目前农民收入组成看,家庭经营性收入仍占大头,农业生产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是实现增收的重要领域。因此,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继续深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挖掘农业内部潜力,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农业部门的首要职责。
王宏说,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深化发展,农业生产方式、生产投入、产品质量、经营方式等加快转型,农民增收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会越来越多,突出的有三点:一是自然灾害频发重发,农业基础条件脆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直接影响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二是粮食比较效益下降,农资价格不断上涨,生产成本增大,影响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影响了粮食安全,影响了农民收入;三是城乡统筹正在逐步推进,农民进城务工仍然面临着技能、环境等方面的制约,增收愈来愈难。所以,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高度的挑战性、艰巨性,农民朋友和农业部门必须正视增收的关键性问题,以新思路、新理念、新方式积极应对。
谈到下半年及今后陕西省农业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时,王宏表示,为了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按照省政府的要求,陕西省农业厅组织编制了《陕西省农业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规划》,提出紧紧围绕粮果畜菜重点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挖掘内部潜力,坚持毫不放松粮食生产,强势推进畜牧业,大力发展有机果业,着力抓好蔬菜等特色经济作物,积极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全面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按照这一思路要求,下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陕西省农业部门将进一步健全目标管理,夯实工作责任,落实工作措施,加强督促检查,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强力推进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扎实抓好一村一品,打造全国一村一品强省;提升苹果产业,打造世界级优质果品基地;推进农业科技革命,打响陕西农业科技品牌;以50个千头牛场建设为契机,提升奶业在全国的位次;以果畜结合为契机,实现向生猪大省跨越。突出抓好粮食高产示范、果畜结合典型,建成一个有机果业乡、一个沼气示范县和一个百万头生猪示范县,在关中每市区建成1个千头奶牛场、1个标准化奶牛小区,在陕西省每县建成1个自繁自育的万头生猪示范村,树立样板,推而广之。
二是从转变生产方式求突破,促进农民增收。不断创新模式,强化示范,提升产业,带动发展。种植业推广立体模式,提高比较效益;畜牧业推广正大、本香模式,促进标准化生产;果业生产推广果畜沼模式,促进有机生产,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型。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有活力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体系,提高农业内在素质。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和设施农业,以设施固化技术,以标准规范生产,以质量提高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三是夯实产业大发展基础,促进农民增收。突出骨干农作物和主要畜禽品种,切实抓好种养业良种建设,力求良种水平国际化、高端化。切实抓好良种体系建设,首先在畜牧业上实现突破,在关中、陕南、陕北分别扶持建设一批原种场、扩繁场、商品代场,以规模养殖场和良种繁育村为重点,组建万头(只)奶牛、奶山羊、绒山羊核心群,打牢产业基础。切实加快良种试验、示范,使之尽快应用于生产,在引进、选育、应用优良品种上实现大跨越。
四是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扶持发展和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扶持企业搞好原料基地建设;建立有效的利益机制,延伸和密切企业与农民联结,使农民盯企业,企业盯市场,结成共同体;大力支持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不断拓展服务范围,提高服务层次,扩大服务群体,提高运营水平。
五是项目倾斜支持,提高投入水平。坚持统筹项目和投资,实施项目带动,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大地方投入,吸纳社会资本,提高资金支撑力。建立政府牵头、龙头企业参与的农业发展担保基金,加大政府贴息和政策性保险,确保投入规模,提高投入水平。积极争取金融部门支持,切实解决大场大户的贷款难问题,增强发展后劲。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的工作方法,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发扬求实的工作作风,努力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