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地方政务
 
重庆加强劳务合作促进三峡库区移民就业改善民生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08月25日   来源:重庆市人民政府

    2006年以来,重庆市按照“十一五”期间三峡库区城镇调查失业率年均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的目标,突出“市场导向、定点落实、转变方式”三个重点,精心组织实施三峡库区区县与该市主城区、对口支援省市劳务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效。2006年、2007年三峡库区向主城区输出劳动力3.19万人,向对口支援省市输出劳动力3.81万人。今年1至7月,三峡库区各区县向主城区输出劳动力1.29万人,完成年计划2万人的65.42%;向对口支援省市输出劳动力2.75万人,完成年计划2.5万人的109.91%。劳务对口合作工作的顺利推进,为促进三峡库区和对口支援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库区社会稳定、增加库区劳动者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开展摸底调查,掌握资源状况

    三峡库区各区县充分发挥街道(镇乡)社会保障工作机构的作用,对当地劳动力资源进行摸底调查,掌握辖区内劳动力资源的数量、年龄结构、文化程度、身体状况和职业技能、培训意愿等情况,建立劳动力资源基础台账和信息库。同时,按照主城区、对口支援省市提供的用工需求,筛选符合条件的劳动力,将用工信息、培训信息、维权信息直接送到劳动者的家中,组织符合条件的劳动力参加招工应聘或职业教育培训。库区积极做好劳动者的思想政治工作,广泛宣传市场就业的方针政策,帮助劳动者树立“自强不息、开拓开放”的精神和竞争就业的意识,确保向主城区、对口支援省市输送合格的技能劳动者。

    二、加强信息引导,促进有序转移

    在该市主城区与三峡库区劳务对口合作中,主城区有关部门按照“市场导向、政府推进”的原则,充分发挥当地企事业单位的主体作用和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作用,引导库区劳动力到主城区转移就业。一是深入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和工业园区,大力宣传使用库区转移劳动力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调动用人单位的积极性,引导用人单位广泛参与劳务对口合作。二是指导主城区用人单位根据生产和工作需要,进行用工需求分析,提出包括用工数量、所需工种、用工条件、劳动报酬、用工时间等具体内容的用工需求计划。三是将收集的用工需求信息进行分类整理,提前提供给库区区县,以便库区能按照主城区用人单位的要求组织符合条件的劳动力。四是劳务对口合作双方进行接洽,组织大型招聘会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北碚区与巫山县的劳务对口合作按“点对点”的方式进行,即该区1—2户企业对应巫山县的1个移民乡镇(部门),22家企业赴巫山县进行“点对点”招聘,招聘的针对性和效果大大提高。

    在库区与对口支援省市劳务合作工作中,库区部分区县在对口支援地区建立劳务服务站,派驻劳务“大使”,并充分发挥市政府驻外办事处和驻市外劳务机构获取信息的优势,积极收集用工信息。通过人力资源市场和举办大型劳务交流活动发布用工信息。如巫山县充分利用与深圳市、广州市建立的 “远程见工系统”,改变了过去传统招聘流程,大幅度降低了求职用工的成本,使招工、求职日常化、快捷化、高效化。打好库区牌,发挥劳务品牌的示范效应,着力提高劳务对口合作的组织化程度。巴南区发挥“石龙技工”劳务品牌作用,通过组织“石龙技工”专列,加强与黑龙江、新疆等地的劳务合作。

    三、开展订单输出,提高输出稳定性

    对库区劳动者技能已能满足主城区用人单位条件且用人单位急需用工的,组织用人单位直接招工,开展上岗培训。对需要通过职业技能培训之后输出的库区劳动力,进行1年以内的短期培训,重点进行1年及其以上中长期职业教育。其中,移民和城乡贫困家庭学生,按《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资助三峡库区移民、城镇低保人员和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意见》(渝府发〔2006〕85号)文件的规定予以资助。将招工转变为招工与招生相结合,实现库区学生向主城区的稳定转移。同时,对库区移民通过初次技能鉴定(限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的指定工种)的,给予100—990元的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库区区县积极主动与对口支援省市用工单位联系,收集用工信息,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计划,在开展职业培训过程中,实现定向培训、定向就业。在向对口支援省市输出的6.58万人中,参加培训后输出的4.48万人,占输出总量的68.09%。

 
 
 相关链接
· 重庆启动移动劳务信息服务平台破解农民工就业难
· 河南、新疆、重庆、甘肃四地农村劳务经济情况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