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楼“申遗”成功,面对“井喷式”的旅游热潮,福建省南靖县切实把履行《世界遗产公约》放在首位,着眼于让祖先“杰作”世代传承、永续利用,认真落实一系列遗产保护和抢救措施,
一、全球眼监控,用现代手段“呵护”古老文明。福建土楼“申遗”成功以后,南靖县投入500多万元建设网络监控系统,进行实时监控和全程跟踪,目前已设置“全球眼”28个。此外,还先后在和贵楼、怀远楼、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四个“世遗点”和塔下村设立4个警务室和1个警务工作站,并配备18个治安联防员和1台巡逻车,引导游客土楼游览过程中自觉保护土楼景观。同时,在“世遗点”所在地组建“土楼消防队”,并为“世遗点”的每座土楼配备消防栓、消防管等灭火设备,提高土楼应对消防事故的能力。
二、抢救性保护,让土楼民俗文化“枯木逢春”。2005年,该县土楼山歌被福建省政府公布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录。“申遗”成功以后,为使土楼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该县在全县范围组织开展了土楼山歌大赛。全县共数百名山歌爱好者报名参加比赛,参赛的歌手多为来自当地的土楼农民,上有70多岁的老阿婆,下有10多岁的小女孩,他们用原生态的土楼山歌唱出了福建土楼的古老与神奇。同时,积极通过搜集整理土楼山歌曲目、确定传承人及挖掘土楼文化等多项措施对非物质遗产进行抢救性保护。通过对土楼民俗文化进行抢救性挖掘和保护,南靖的竹马戏、大鼓凉伞、提线木偶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重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找到了生存的土壤,并陆续有更多的当地人主动加入到学习和传承这些土楼民俗文化的队伍中来。
三、理性看旅游,让世界遗产得以世代传承。南靖县先后投入数亿元对土楼及其周边环境进行环境整治和配套设施建设。“申遗”成功以后,南靖县以更大的投入加大对福建土楼的保护力度。县里在世界遗产地周边规划了1000多亩的田地和2000多亩的山地,由政府出资对这些土地进行征用或租用,再返租给当地的农民,这些土地只允许用于维持原貌的耕作,不能进行破坏性的种植。同时,对遗产地周边的福建土楼,也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大力开展环境整治,全面拆除不协调建筑,全力让福建土楼恢复历史原貌。仅在世界遗产地周边的裕昌楼、塔下村、长教村等地,今年7月以来就累计拆除不协调建筑物6200平方米、抹墙9800平方米、上漆涂料2.7万平方米,拆除茶房、厕所、猪圈3000多平方米,并全面完成了土楼景区内的河道及土楼内外的卫生环境整治任务。如今,经过进一步整治后的南靖福建土楼,更加古朴典雅,静谧和谐,富有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