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万无家可归户入住活动板房、109万受灾群众完成过渡安置,8月1日,成都抗震救灾从“百米冲刺”转入“万米长跑”——全面推进灾后重建各项工作。
灾后重建,责任重大、时间紧迫、任务艰巨。这是在四川省委提出“两个加快”——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背景下,成都的又一重大使命:中央和省委要求,成都要充分发挥好带头和表率作用,为全省抗震救灾多做贡献。
成都的灾后重建,不是简单恢复建设,而是要走出一条又好又快的科学重建、科学发展之路。
成都有基础:统筹城乡发展,形成了较好的体制机制、群众基础和市场基础
2003年以来,成都市按照“十六大”提出的“五个统筹”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针对大城市带大郊区的区域实际,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入手,全面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这一探索,成为成都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实践活动。经过5年实践,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在科学规划基础上的城乡生产力布局和功能配套不断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向农村延伸,促进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有序流动,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长效机制正在加快建立。
2007年6月,国家批准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按照“全域成都”理念,构建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进一步统筹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体系日益完备,各级各地政府和干部队伍较好地具备了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引导城乡群众积极发挥主体作用,发展成果普惠城乡居民,统筹城乡的发展模式得到群众的普遍认同,具备扎实的群众基础;农村、农业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对市场投资的吸引力不断增强,统筹城乡发展具备了较好的市场基础。
基于这样的前提,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推进灾后科学重建、科学发展,将成为成都灾后重建的基本方略和特有路径。
成都有目标:“三年全面恢复”、“五年全面提升”
7月15日召开的成都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8月1日召开的全市抗震救灾过渡安置表彰暨灾后重建动员大会,先后对成都灾后重建进行了全面部署和动员。
把重灾区建设成为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样板,成都提出了鲜明的“四个结合”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坚持灾后重建与试验区建设相结合,家园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物质家园建设与精神家园建设相结合,政府推动与群众自救、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相结合,以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实现“三化联动”。
在全省重建时间表基础上,成都再提速——“三年全面恢复”、“五年全面提升”:力争用三年努力,重灾区率先在全省完成灾后重建的主要任务,群众生活生产条件、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全面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初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社会和谐稳定;力争再用两年努力,使灾区产业发展水平、经济繁荣程度和群众收入水平明显提升,科学发展的后劲显著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达到或超过三圈层市、县平均水平。
成都抓重点:“六大工程”首推安居
成都灾后重建,重点锁定“六大工程”,首要是安居。以6月26日成都市46号文为标志,农村住房重建5种选择方式昭示成都路径:运用统筹城乡政策和市场机制重建损毁住房,同步促进农民向现代生产生活方式转变。
“六大工程”已全面启动、高质量推进——
成都市农村因灾受损住房共53万户,其中损毁需重建的16.7万户,主要集中在都江堰市、彭州市。用3年时间完成全市灾后城乡损毁住房重建,成都破解资金难题有道:统筹运用财政、信贷、市场机制、集约节约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措施。统筹城乡、科学重建,彰显成都特色。
备受瞩目的灾后重建标志性工程、总投资120亿元的成灌城际铁路,即将于10月1日开工建设。《成都交通基础设施灾后重建规划》划定基础设施重建工程时间表,力争3年内恢复灾区所有受损道路,5年内对灾区及整个成都市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进行全面的升级提高。
优先安排学校、医院的恢复重建,抓好文化设施重建,统筹推进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设施重建工程,使受灾群众实现十七大所提出的“五有”。
世界双遗产青城山—都江堰景区将于“十一”黄金周恢复向游客开放。加快农业和工业基础设施的恢复建设,抓紧推进旅游景区景点及旅游设施的恢复重建,生产设施重建工程为灾后加快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被列入受灾最重的乡镇——都江堰市向峨乡计划3年内以风情旅游小镇的崭新面貌亮相,虹口乡则用两至三年时间,发展成为精品旅游度假区。城镇体系重建工程把加快城镇化进程与推进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依托产业基础,抓好重灾城乡的重建。
成都受灾严重的区域,集中在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的山区和沿山区,是成都平原和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成都将结合休闲度假旅游、生态观光农业等特色产业的恢复提升,抓好生态环境重建工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成都重民意:自选重建方式,调动民间资金联建
5个时间点位,拉开成都损毁房屋重建大幕。
农村:极重灾区、重灾区2008年底前重建达到60%,2009年底前基本完成重建任务,其中统规统建和开发性重建的,2010年5月前完成重建任务。其他灾区力争在2009年春节前完成重建任务,其中统规统建和开发性重建的,2009年底前完成重建任务。全市农村受损住房维修恢复,将在2009年春节前基本完成。
城市:2009年底前力争建成和在建达到60%,2010年底前全部建成入住。城乡受损住房维修加固,2009年底前完成60%,2010年底前全部完成。
农村住房重建:
截至8月底,成都市灾后农村新建住房累计开工35万多平方米、3000多户,竣工近2万平方米、170多户。
受灾农户可选择5种住房重建方式:符合规划原址重建、按照规划集中自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自愿搬迁异地安置、社会资金开发重建。
重建政策以 “联建”吸引民间资金,也深入推开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探索之路。
政府向重建农户发放补助款 (户均2万元),提供贷款支持;鼓励引入社会资金与原址自建、统规自建农户联建住房,或投资统规自建安置点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统规统建的住房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并根据8月7日签订的国土资源部、四川省、成都市三方协议,挂钩项目可在全市范围实施,统规自建、统规统建、异地安置或开发重建腾出的集体建设用地,可由成都市国土局协调在全市范围内设置项目区筹集资金。
以科学规划为基础,努力构建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避免千村一面,注重保持当地民居的传统风格,体现川西文化特点和田园风光,建出水平、建出风貌、建出特色。
城镇住房重建:
城镇受灾家庭可选择8种住房重建方式:申请购买安居房、申请租住廉租房、申请购买限价房、自购商品房、符合规划原址自建、符合规划原址联建、按照规划置换土地异地自建、维修加固损坏住房。
城镇房屋业主可依法处置其灾毁房屋土地使用权。受灾地区城镇居民购置自住房,贷款利率均实行优惠或下调。
成都更美丽:科学规划,为民“卡”成本
统筹城乡发展,成都历来重视规划先行。5月25日起,抗震救灾刚从救援阶段转向安置阶段时,成都灾后重建规划就紧锣密鼓地推开——用科学规划引领科学重建,统筹推进中体现以人为本。
40天完成了一年规划工作量——5月25日以来,成都灾后重建规划分都江堰市城区、受灾市(县)镇乡、农村、风景旅游区4个部分分别进行编制。至7月31日,除部分风景旅游区重建规划在年底完成外,成都完成了所有灾区重建规划,如城镇体系规划、都江堰城区重建总体规划方案、40个受灾镇和206个聚居点的重建规划方案以及中心城区避难所规划。此外,成都分头完成了中小学校、交通基础设施、环卫设施、农业等数十个灾后重建规划,形成了系统的规划体系。
都江堰市城区约70%房屋遭地震破坏,灾后重建规划引人注目。向全球征集灾后重建规划概念方案!全球47家知名机构参与,国内外10家顶级规划设计机构提交方案。8月22日,同济大学编制的 《都江堰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通过专家评审。
科学重建也是资源利用最大化的过程。8月28日,省内最大建渣回收利用生产线在都江堰投产,每年可破碎处理40万吨建筑垃圾,生产7万立方米(折合标砖5000万匹)混凝土建材,年产值可达1500万元。都江堰住房重建超过2000万吨的建渣可借此变废为宝。
重建家园,建材供应是群众关心的大事。8月7日,成都市出台《关于加快灾后城乡住房重建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由成都市经委做好钢材、水泥、砖瓦等主要建材的生产组织和供给保障,推行特供直销方式;成都市建委指导和协调建渣的再生利用、新型墙材的生产;物价部门实行建材价格管制,确保平价供应;国有企业专属开采沙石,限价供应。
根据预测,28万户灾民住房重建建材保障目标为:水泥900万吨、钢材90万吨、玻璃900万平方米、墙材66亿标块。健全的建材保障机制,解除了群众灾后重建的担心,赢得了民心。(记者 张红霞 方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