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福建省经贸委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全社会中小工业企业实现产值6871.84亿元,同比增长22.9%,占全部工业产值的84.6%;实现增加值1952.49亿元,同比增长22.5%,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86.8%。在内外环境趋紧的环境下,福建省践行科学发展观,着力实施项目带动和品牌带动,中小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强劲,新创办企业数持续快速增加,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
中小企业成为吸纳社会就业的主渠道。截至6月末,全社会中小工业企业数为51821户,占全社会工业企业数的99.8%;从业人员488.40万人,同比增长1.8%,占全部工业从业人员数的92.8%。
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上半年,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为451.69亿元,同比增长21.4%,占规模以上全部工业利税总额的86.8%;实现利润总额264.52亿元,同比增长23.6%,占规模以上全部工业利润总额的86.3%。
产业集群优化结构
福建省中小企业初始进入的产业领域,主要集中在非金属矿采选及制品业、食品加工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皮革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纺织业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近年来,劳动密集型企业迅速发展,技术密集型民营企业逐步兴起,资本密集型民营企业比例日益增大。产品结构从低档次、松散型逐步向系列化、集群化方向转变,注重品牌塑造和科技创新。一些企业已建立技术或研发中心甚至博士后工作站,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新兴技术产业发展加快。
省经贸委有关人士认为,福建省中小企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同集群化的发展态势密不可分。
中小企业是福建省产业集群发展的生力军。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作为大企业的配套,参与大企业产业链的分工协作,在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全省已初步形成以中小工业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超过60个,主要分布在电子、机械、石化、建材、纺织、轻工、食品等行业,产业集群工业总产值约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近一半。一些产业集群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对全省和地方县域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泉州纺织产业集群就是一个典型。最新的消息透露,纺织服装业有望成为泉州第一个千亿产业集群。泉州市纺织服装商会日前公布的2007年行业报告显示,去年,全行业实现产值950亿元,继续处于领跑地位。
从上游的纺织、染整,到下游的成衣制造,再到配套原辅材料等产业,泉州纺织产业集群以低成本扩张的低端集群,向创新型、高附加值的新型产业集群方向发展。该区域内已形成一个庞大的纺织产业配套体系,纺织服装生产所需的原辅料都可以在该区域生产和配套。
依托纺织产业集群,资金、技术、信息流源源不断流向聚集的产业群落,降低了生产、贸易、物流和管理成本,提升了竞争力。
产业集群是区域品牌名片。泉州已成为国内重要的纺织服装生产基地之一,“产业城市名片”是其突出的特点,石狮“中国休闲服装名城”和晋江“全国纺织产业基地市”的声誉,伴随着闽派服装的市场开拓而名扬国内外。
产业集群中大量生产商利用整体力量形成强大的对外宣传阵容,打造区域品牌。如晋江陈埭镇的鞋材同业公会会员160多个,联合开展对外宣传,改变了中小企业没有实力开展宣传的状况。
产业集群具有创新优势。作为引领福建纺织业发展的重心区,泉州纺织产业集群加快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和整体品牌建设步伐,促进产业结构、层次、合作的优化升级。依托海天轻纺有限公司建立的省纺织面料技术开发基地,为泉州纺织面料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在福建省纺织业的规划中,通过若干年的扶持,省纺织面料技术开发基地将建成具有国际水平的纺织面料研发中心。
不仅如此
德化工艺陶瓷、漳州家具钟表、厦漳果蔬加工、福清塑料管材、南安水暖等产业集群也已初具规模。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已成为福建省产业集聚最明显、产业集群发展最成型的行业,也是竞争力较强的行业;
以电子、机械、石化三大主导产业为主的临海战略型产业呈规模化、集群化态势发展;
农产品加工领域产业集聚继续加快,沿海水产加工、以闽南为主的果蔬食用菌加工、以闽西北为主的笋加工、茶业产业集群初现端倪,带动大批农户增收;
新兴产业集群正在显现。以福州软件园、厦门软件园等为龙头的软件产业、以厦门为集聚地的光电产业和钨产品加工业、以龙净环保和丰泉环保为龙头的环保设备制造业,已呈现出较明显的产业集聚特征。此外,生物技术药物、抗生素药物、现代中药、天然药物生产也开始走向集聚。
产业集群的迅速崛起,加速了中小企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了产业竞争力,有力支撑了福建省经济快速发展。2007年,福建省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3540.84亿元,对全部工业增长贡献率达97.1%,对全省GDP的贡献率达42.7%。
应对市场彰显活力
趋紧的经济环境,更能考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上半年,福建省中小企业积极应对市场变化,表现出强劲的活力。数字显示,1—6月,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392.92亿元,同比增长13.4%,占规模以上全部工业出口交货值的72.2%。
规避汇率变化风险,是其中一个例子。为应对不断变动的汇率,不少以出口为主的石狮企业采取多元化报价方式增大出口收益,一些企业设专人或机构应对汇率变动的影响。
同时,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增加了生产和运输成本;从紧货币政策加大了中小企业融资难度;企业用工难依然突出,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缺工尤为严重。
面对这些困难,福建省大部分企业表现出可贵的抗压能力。福建格林集团的市场调整就颇具代表性。
从去年开始,格林集团就实行多项措施化解外销难题。针对出口退税下调和美元走软,加大对国内市场的投入,全力打造DADIDA品牌,扩大国内市场份额。目前,该品牌在全国的专卖店已突破500家。去年,国内市场销售额突破1.7亿元,今年销售形势也很看好。依托这个品牌,还成功拓展了童鞋、婴儿用品市场,实现多元化经营。
针对用工成本上升、工人短缺等问题,泉州、晋江等地的纺织服装行业协会签署共同遵守公约,规范企业用工行为,顺畅用工环境。
不少企业加强研发,调整产品结构,改进内部管理,积极开拓新市场,提高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
地处闽北山区的华闽汽配,依靠持续创新,综合经济指标多年来在同行业中保持领先地位,上半年交出了一份出色的成绩单——实现利润1572万元,同比增长147%;进出口贸易额350万美元,同比增长600%;上缴税金903万元,同比增长81%。
致力研发新技术,促进产品升级换代,是华闽汽配应对市场的重要举措。如自主研发铬基陶瓷镶嵌镀等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活塞环表面处理技术,目前已具备小批量生产的技术基础,投产后可新增销售收入5000多万元。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益生认为,福建省中小企业绝大多数是民营中小企业。民营经济本身就是市场的产物,一直站在市场发展的最前沿,对市场的反应度和敏感度较高,抗风险能力较强,应对市场竞争自有天然优势。
融资难题破解有方
融资难,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为此,福建省逐步构建政府协调引导、银行重点支持、担保积极配合、企业主动参与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模式,有效破解“钱从哪里来”问题,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融资和信用环境。
数字显示,由担保公司担保的贷款比重逐年增大。上半年,在银根紧缩的情况下,农业发展银行在福安发放贷款3.24亿元,由恒泰担保公司担保的即达1.47亿元。
今年以来,福建省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深化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据统计,到5月底,全省担保机构注册资本金达83.3亿元,在保责任余额134.5亿元;担保企业达4379家,担保总额166亿元;累计为1.23万家中小企业贷款担保4.16万笔,担保总额515亿元。
与此同时,创业投资风生水起。到2007年底,福建省已成立创投企业、风险投资企业41家,今年还将有10家左右的企业成立创投机构。
福建已成为省外、境外投资机构关注的热点地区。国际知名的摩根士坦利、凯雷、IDG、富达国际频繁光顾,深圳中安信业、深创投、中科招商等国内创投机构也加快了在福建投资的频度和力度。
在8月举办的海西创业投资项目对接会上,80余家福建中小企业与境内外创投基金达成合作意向,其中包括红杉资本、高盛资本、住友商社、美林集团等著名基金公司。来自深圳的一家基金管理公司表示,他们早就看中了福建众多的企业项目资源,准备在福建设立区域性总部,集中10—30亿元的资金投资福建企业。
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有效缓解,得益于福建省制定出台的一系列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2004年开始,福建省设立中小企业专项发展资金,每年投入3000万元重点用于支持信用担保、创业辅导培训和市场开拓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去年初,福建省提出实施创新金融品种,拓宽融资渠道,推进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加强会商合作的金融保障战役。去年底,省政府又出台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若干意见。同时,设立省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风险补偿专项资金,计划从今年起3年内对为中小工业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的担保机构,按年度担保额8%。的比例补偿;对为中小贸易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的担保机构,按年度担保额5%。比例补偿。设立创业投资引导资金,每年安排3000万元,主要用于资助搭建创业投资服务平台,组织引进省外、境外创业投资等,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
日前,福建省出台《关于扶持中小企业经营发展的若干意见》,涵盖了包括保持信贷总量适度增长、改进信贷管理模式、创新信贷产品、完善融资担保体系、提高金融服务覆盖面、推进中小企业集合发债、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和加快发展创业投资等8条融资服务措施。
业内人士认为,融资难是目前中小企业经营发展面临主要困难之一,这些措施将让中小企业贷款有总量的保证,通过企业发债、上市融资和创业投资等途径,创新金融工具,解中小企业融资之“渴”。(陈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