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21时30分,北京残奥会在漫天飞舞的红叶和久久不息的掌声中落下了帷幕。红叶、掌声、鲜花、明月、焰火,所有的一切都把“鸟巢”映衬得格外漂亮。
当大家正在感叹天公作美的时候,深夜仍坚守在北京奥运气象服务中心会商室和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欣慰地笑了。
“那一刻,我感觉很自豪。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在人工消云作业成功拦截下,我们为残奥会闭幕式奉献了一轮明月,为两个月的奥运气象保障服务画上了一个圆圆的句号。”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张蔷激动地说。
往年北京的9月,多给人秋高气爽、清风拂面的感觉。然而今年,时不时出现的雷阵雨却成了北京的“常客”。为了避免这些不速之客打扰残奥会闭幕式,9月15日,中秋小长假尚未结束,在京的10家军地气象中心的预报专家就汇集北京奥运气象服务中心,共商残奥会闭幕式天气。
“17日,将有冷锋系统过境。”这是大家最不愿看到的。
“如果水汽充足的话,冷锋势必会和午后上升的暖湿气流汇合形成对流云团,形势非常紧张。”谈到当时的形势,北京市气象台台长郭虎心有余悸地说。
面对复杂、严峻的天气形势,预报人员在第一时间将此信息告之北京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的同时,对降雨的时间进行了更为精细化的预报:“17日中午前,国家体育场天气以多云为主,12~16时多云转阴有雷阵雨,16~20时雷阵雨,20~22时闭幕式期间为阴转多云天气。”
随着残奥会闭幕式的日益临近,北京奥运气象服务中心会商室内的气氛也逐渐凝重起来。降雨已成必然,关键是降雨的时间是否会出现在闭幕式阶段或闭幕式前的垫场演出阶段。
然而此时,在北京奥运气象服务中心的另一个战场——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一场阻击“冷锋”的战役已吹响了进攻的号角。
“为了做好残奥会闭幕式的气象保障工作,我们在沙河、定兴、张家口3个机场的9架飞机和各地面火箭作业点人员随时处于待命状态,决不让任何有可能在北京境内产生降雨的对流云团飘入北京。”张蔷信誓旦旦地说。
经过反复研究,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确定了不同于前三次人工消(减)雨作业的“消云”作业方案,即在云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通过播撒吸湿性催化剂,抑制其发展,使其不能形成对流云团。“从我们的战略战术上来说,就是不能让它形成对流云,把有可能产生降雨的云系消灭在萌芽状态。”张蔷说。
9月16日16时,北京市气象局局长谢璞签发北京2008年残奥会人工消(减)雨地面作业保障三号令,宣布将于17日择机进行人工消云减雨作业。17日9时,最新卫星云图显示张家口上空已出现降雨云系,预计该云系将于午后影响北京。紧随该云系的冷锋锋面也将于傍晚前后过境,并可能带来阵雨或雷阵雨天气。
9时16分,在军队和航空等部门的大力配合下,第一架飞机从沙河机场直入云霄,在张家口上方的云系中进行作业前的探测工作。根据探测结果,工作人员也将防御的重点锁定在北京西北部、西北可能来“捣乱”的云系。
12时27分,第一架作业飞机从张家口机场起飞,拉开了残奥会闭幕式人工消云作业的序幕。
14时左右,会商室内的预报员正密切监视着冷锋云面的发展情况。“减弱了,减弱了!”预报员兴奋地叫了起来,“午后,正应该是对流云团逐步加速发展的时候,可原本已在张家口上空形成的带状云系突然间变得‘支离破碎’了,而且还在逐步地消散。”
尽管“主力军”已被“消灭”,但预报员和人工消云作业人员仍然不敢有任何松懈。“北京地形太复杂了,随时都可能有局地的对流云团生成。”郭虎表示。
从第一架作业飞机起飞,到17时55分最后一架作业飞机圆满完成任务归来,在短短的5个半小时内,共有8架次飞机在北京西北部和西部进行作业,共播撒吸湿性催化剂26吨。
15时30分,在发现张家口地区向延庆方向有对流云团生成后,作业人员在张家口地区进行了火箭消云作业,10个作业点共发射10枚火箭弹。
17时,预报员从风场监测图中发现,担心多日的冷锋锋面终于在北京过境。而此时的北京,由于人工消云作业的有效拦截,太阳正顽皮地在云中时隐时现。
夕阳西下,明月东升。残奥会闭幕式垫场演出、闭幕式演出依次在习习凉风中精彩呈现。而此时的气象人仍然坚守在电脑面前,密切监视着天气的一举一动,守护着那轮明月。(中国气象报 胡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