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17日,中国中青年宗教领袖代表团访问美国亚特兰大、华盛顿、洛杉矶,与美国政界、商界、智库、宗教界、学术界、新闻界进行了广泛接触和深入交流,访问取得了圆满成功。以下是代表团顾问、宗教局副局长王作安在华盛顿布鲁金斯学会研讨会上发表的演讲。
今日中国宗教情况
——宗教容忍、宗教自由和宗教实践
早上好!布鲁金斯学会作为美国顶级思想库,我早已如雷贯耳。感谢你们的慷慨,邀请我在这里发表演讲,这对我来说是一种荣幸,当然也是一种挑战。
7年前的今天,无论对于美国人民,还是对于世界上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都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恐怖分子劫持民航客机撞向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大厦,还有离这里不远的五角大楼,夺取了数以千计无辜的生命。刚才一路上看到建筑物上的美国国旗都下了半旗,仍然感觉得到心灵深处的颤动。“9·11”事件震惊并改变了世界,还重新引发人们对宗教的关注。
历史和现实都向我们昭示,宗教可能是缔造和平的精神源泉,也可能是产生冲突的深刻根源。正如宗教之间需要进行对话一样,在国与国之间涉及对宗教看法的分歧,也需要用对话的方式进行沟通。在中美两国关系中,宗教已经成为令人关切的一个问题,此次中国各主要宗教的中青年领袖联合组团访美,就是希冀在这方面寻求可行的对话方式和交流途径。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这个有着悠久文化的东方大国正在发生深刻变迁。这种变化不仅呈现在经济生活中,还广泛存在于政治、文化领域,甚至深入到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层面。
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信仰宗教。以基督新教为例,1978年基督徒不到200万,现在至少已经达到1600万,甚至还要更多。中国其他宗教的情形也大致如此,都处在较快增长之中。
这种情况在过去并不多见,但原因显而易见。社会变革中人们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宗教作为一种价值体系,成为一部分人的重要选项。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奉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人们对待宗教的态度趋于客观和理性,宗教发展的社会环境越来越宽松。
诸位可能已经注意到,胡锦涛主席不久前明确指出,要发挥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这说明,中国领导人将更加正面、更加积极地对待宗教。事实上,中国各宗教在指导个人和家庭生活、构建社会道德和价值方面,正在扮演积极的角色,并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鼓励。
可以预见,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宗教仍将持续增长。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过程中,这是一种正常现象。我们关注的重点不在于宗教信徒的增加,而是希望宗教在促进社会的和谐和进步中发挥积极作用。
在词义上,布鲁金斯(Brookings)与中国成语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含义相契合。一国之内需要包容多元,同样在国际社会也要包容多元。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与你们的先民追求宗教自由有着密切关系,对此我们能够理解而且表示尊重。但在这个还在到处冒烟的世界,以宽容的精神,适应变化,学会相处,通过对话和交流消弭仇恨和冲突,是最弥足宝贵的。
谢谢各位,我乐意回答大家提出的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