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部门信息
 
我国创下多项奥运会、残奥会气象服务世界纪录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09月23日   来源:气象局网站

    自2001年7月13日北京获得了第29届奥运会举办权,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圆满成功举办,中国气象部门为“有特色、高水平”的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筹办提供了一流的气象保障服务,在奥林匹克历史上创造了多项气象界的世界纪录。

    最早的奥运气象服务:申奥成功后,为满足奥运科研与技术储备的需要,自2002年起,北京市气象部门在每年的7月到9月,都要组织开展奥运举办期微气候观测,其观测要素除常规气象要素外,增加了与奥运赛事有关的系留艇、风廓线,GPS水汽观测、微波辐射计、顺义水上公园水温、朝阳沙滩排球沙温、国家体育场及香港赛马场黑球温度,以及与空气质量和公众出行有关的酸雨、花粉、紫外线和负氧离子等特种观测项目。奥运微气候观测不仅为建立起奥运期间城市边界层风、温度的垂直分布,为大气稳定度及大气污染物扩散背景分析提供了第一手数据与建模依据,也使得中国在奥运气象服务史上同时创下了两个“吉尼斯”纪录:积累奥运会的气象观测资料最早、为奥运会提供相关气象服务最早。

    最具权威的气象服务:申奥成功后,北京奥运会最初确定的日期是2008年7月25日至8月10日。气象部门首先想到7月下旬到8月上旬是北京“七下八上”主汛期,发生暴雨、高温闷热、大风和雷电等灾害性天气的频率是一年中最高的时段。通过细致分析近30多年北京夏季气候背景资料,郑重向北京奥组委提出建议,将北京奥运会推迟2至3周。理由是每年的8月8日前后立秋,天气逐渐凉爽,灾害性天气出现的频率也相对前一段有所减少,推迟2-3周举办北京奥运会较为适宜。2003年7月国际奥委会第115次全会批准了这个建议,正式通知北京奥组委,考虑到8月以后欧洲各大赛事日程安排,北京奥运会比原计划推迟两周,奥运会开幕日确定在2008年8月8日。

    海拔最高的气象服务:奥运圣火在珠穆朗玛峰的成功传递展示了中华民族对“更快、更高、更强”奥林匹克精神的追求,开创了奥运圣火传递的新历史。为了做好珠峰火炬传递的气象保障工作,中国气象人克服珠峰及周边地区气象资料缺乏、地形复杂、电力通信和生活条件相当差等困难和挑战,中央气象台圣火珠峰传递气象保障队在珠峰海拔5000~8000米之间不同高度上进行了针对性的气象观测,准确作出天气预报,保证了中国登山队珠峰传递奥运圣火取得圆满成功。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胡家燕称赞道:“三分在人,七分在天,气象人把住了天。”珠峰气象预报和服务也再次创下奥运史上气象服务的“吉尼斯”记录。

    涉及城市和地区最多的气象服务:北京奥运会火炬自2008年3月24日在希腊奥林匹亚点燃后,北京奥运会火炬在境内外134个城市传递,历时134天,是奥运史上传递路线最长、传递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火炬接力传递活动。中国气象部门承担了为“和谐之旅”的奥运火炬传递提供境内外传递城市的天气实况、天气预报和服务的重任。气象服务人员克服横跨五大洲不同季节的天气气候特点及预报难度,中央气象台联合全国各省(区、市)气象台密切监测,及时主动服务,保证了北京奥运火炬传递活动的圆满成功。这样的天气预报覆盖区域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参与预报服务人员之多,在气象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成为奥运会历史上提供气象预报和服务涉及城市和地区最多的气象预报服务。

    奥运史上首次实现人工消雨:面对奥运会开闭幕式和残奥会开闭幕式的复杂天气,北京市人影办在各方面的支持配合下,依靠科学技术,通过大量科学实验和实战演练,合理布设了人工消减雨三道防线,在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当日成功实施了人工消云减雨作业,确保在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时国家体育场上空无雨,使北京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闪亮登场、完美谢幕、不留遗憾,这在奥运史上是第一次。参加人工消减雨保障工作的俄罗斯气象和水文局人工影响天气专家柯涅夫教授对中国气象部门取得的成绩表示钦佩。北京奥运开闭幕式气象保障服务从惊险到精彩,国内外媒体称“奥运会开闭幕式人工消减雨作业充满了神奇”。

    最为精准的气象服务:根据奥运大家庭对北京奥运会气象服务的需求,中国气象部门通过实施奥运业务服务系统建设,构建了具有城市特色的高时空分辨率综合气象观测系统,面向奥运气象服务应用层面搭建了业务系统平台,为奥运会各项赛事提供精细和多样化的气象监测信息和预报服务。据了解,往届奥运会要求的气象预报时效为0~48小时,而本届奥运会气象部门在奥运期间每日提供每个奥运场馆、每天3次滚动、预报时效为0~72小时的逐3小时“无缝隙”多要素气象预报服务。北京奥运气象服务中心、青岛奥运气象服务分中心及上海、天津、沈阳、秦皇岛等协办城市气象台精心组织,及时准确地提供了奥运开闭幕式、赛事的精细化预报及人性化服务,用中、英、法三种语言提供服务产品,这在奥运史上也是第一次。用北京奥组委官员的话说“奥组委竞赛指挥部应该改名叫‘气象指挥竞赛部’”。

    最为人性化的气象服务:面对各国运动健儿、海内外来宾以及国内外热心奥运的各界人士对北京及协办城市天气的关心和需求,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中国气象报社等单位全力拓展气象服务及宣传渠道,创办奥运史上第一份天气资讯类报纸——《奥运天气资讯》,创办中英文奥运天气专题节目,还专门为残奥会提供手语气象服务节目。通过中国天气网,奥运气象中英文网站、手机短信、显示屏、电视、电台、报纸等,为奥运大家庭方便地提供各类气象信息和预报产品,同时积极与主协办城市政府及交通、旅游、航空、环保等部门沟通、联动,确保了城市运行的顺畅。奥运气象服务社会效益评估显示,奥运气象服务公众满意度达到93.1%,实现了既定的“有特色、高水平”奥运气象服务的全部目标。  

 
 
 相关链接
· 郑国光要求确保残奥会最后阶段气象服务万无一失
· 郑国光强调:再接再厉 做好残奥会各项气象服务
· 奥运协办城市开展气象服务满意度调查 满意度93%
· 残奥会气象服务将突出人文关怀 已做好各项准备
· 北京残奥会:特色气象服务体现残奥会人文关怀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