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下午内蒙古自治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工作交流会议在党政办公区会议中心召开,会上对内蒙古自治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试点建设工作进行了总结和经验交流。103个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试点嘎查村建设开局良好,示范效果显著。 2006年,内蒙古选定100个自治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试点和3个省部共建新农村试点后,实行了党政领导联系点制度,开展了为农牧民办实事和龙头企业与试点嘎查村互建帮建活动。各地利用农闲季节,由试点嘎查村出题“点菜”、农牧业部门“埋单”,对农牧民进行了“菜单式”培训。各地和各部门通过项目倾斜、资金物资帮助和办实事等形式积极推动新农村新牧区试点建设。
试点建设以来,试点嘎查村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产业化经营不断发展,社会保障逐步加强。试点嘎查村中,以养殖业为主导产业的占一半以上,以设施农业、反季节蔬菜和马铃薯种植为主导产业的占40%。粮食生产的比重由2005年的46%下降为32%。
54%的试点嘎查村硬化了道路,沼气使用覆盖率达45%,76%的试点嘎查村实现了城乡同网同电,16%的嘎查村使用风光互补发电。98%的试点嘎查村成立了一个以上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近一半的农牧民参与了合作经济组织。已有43个试点嘎查村与龙头企业结成互建对子,加上以前与加工流通企业的供求关系,试点嘎查村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幅度提高。
75%的试点嘎查村全部落实了农村牧区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合作医疗平均参合率达到91.5%,18%的试点嘎查村落实了农牧民养老保险。
试点嘎查村农牧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2007年与2005年相比,试点嘎查村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000元以下的从15%降低到4%,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上的由2005年的33%提高到2007年的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