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启动已有三年。三年来,从河湟山川到柴达木盆地,从青海湖畔到三江源草原,古老的高原农村牧区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处处营造着充满勃勃生机与活力的新天地。
作为一个欠发达省份,青海省解决“三农”问题,建设新农村新牧区困难多,任务重,具有特殊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全省各地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项部署,把做好村级规划编制和村庄环境整治工作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抓手,通过政策推动、合力共建、抓点促面、整体推进,村级规划和村容整治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使青海省广大农村牧区旧貌换新颜的步子越走越快。
全省各地充分调动和发挥村民的积极性和主体作用,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支持规划编制工作,把发展农村牧区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农牧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作为基本要求,把促进农村牧区和谐社会构建作为重要内容,把发扬民主、科学论证作为行动指南,加强技术指导,规范规划审批,保证了村级规划工作的稳步推进。
截至目前,全省已有900个村完成了村级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基础建设规划“三位一体”规划。对全省900个村的支部书记、村主任进行了培训。
同时,各地通过开展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活动,解决柴草乱垛、棚圈乱搭、粪土乱堆、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畜禽乱跑等问题;结合扶贫整村推进、新能源推广等项目实施,开展改圈、改厕、改水、改厨、改路“五改”活动。其中,仅海东地区就修建垃圾存放点1625处,搬迁柴垛6万余堆,粪堆10万多处,拆除残墙断壁近2万米,有碍村容的棚圈6539间,填埋垃圾近3.5万吨。
“村里的环境漂亮了,来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了,我们农民的收入也越来越高了!”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小庄村村民马克岳说。
小庄村是一个以土族民俗为主的“农家乐”旅游村,也是全省新农建设试点村,全村以村容村貌整治为突破口,积极发展民族旅游业。目前,旅游接待户已发展到了45户,旅游收入占到人均纯收入的近七成左右。
三年来,省财政对1000个开展村级规划和村容村貌整治工作的村以以奖代补的形式进行了资金补助。其中,西宁市累计安排新农村建设资金2.7亿元,开展住房改造、院墙修建、道路硬化、人畜饮水、卫生厕所修建和“一池三改”工作;海东地区各县每年安排财政资金100多万元,用于试点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利用州级信用平台,筹措资金7560万元,实施防灾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农牧民发展生产。通过引导财政资金向试点村适度倾斜,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村容整治的力度明显加大,村容村貌有了明显变化。
各地在村级规划和村容整治工作中,坚持因地制宜,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其中,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积石镇新建村着力培育以线辣椒和核桃种植为主的特色种植业,以牛羊育肥贩运为主的养殖业,以餐饮业为主的劳务经济,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4140元,成为生产发展的典型;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下一村积极开展“五星级文明户”、“好公婆、好媳妇”、“整洁之家”等创先评优活动,成为海东地区乡风文明的典型;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景阳镇甘树湾村规范村务公开形式、村务公开时间、村务公开内容,在管理民主方面先行一步。(作者: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