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回顾总结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经验,探讨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中的科学问题,展望未来,推进人工影响天气事业科学发展,10月8日,由中国气象学会秘书处、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主办,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吉林省气象局承办的中国人工影响天气事业5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五届全国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中国气象局局长、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协调会议召集人、中国气象学会副理事长郑国光与吉林省副省长王守臣出席纪念大会并致辞,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矫梅燕主持会议。
来自科技部、财政部、农业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气象局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国气象局有关职能司和直属单位的负责人,有关院校和科研院所,以及人工影响天气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代表等共百余人参加了会议。
郑国光在致辞中指出,1958年8月8日,在吉林省我国首次进行了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开创了我国现代人工影响天气事业发展的新纪元。5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和军队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经过几代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国人工影响天气事业蓬勃发展,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也在世界上赢得了很高的地位和影响。
郑国光说,回望50年我国人工影响天气事业发展史,我们高兴地看到:人工影响天气已成为我国防灾减灾和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手段。人工影响天气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事业步入了法制化和规范化管理的轨道。50年来,我国几代人工影响天气科技工作者刻苦攻关,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先后获得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05年还获得了世界气象组织人工影响天气奖。中国气象局云雾物理开放实验室、中国气象局与吉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人工影响天气开放实验室,以及一批人工影响天气外场试验基地,为提高我国人工影响天气科技水平和作业效益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经过50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形成了国家—省—地—县四级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体系,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飞机、火箭、高炮、地面燃烧炉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目前人工增雨和防雹保护作业面积分别达300余万平方公里和44余万平方公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效益也越来越高,得到了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肯定和赞誉。
郑国光同时对新时期人工影响天气事业的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继续坚持部门协作,促进人工影响天气事业协调发展;二是继续坚持规范管理,保障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依法发展;三是继续坚持科技支撑,促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可持续发展。
吉林省副省长王守臣说,50年来,吉林省人工影响工作始终与我国人工影响天气事业的发展历程同进步、共辉煌。吉林省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在抗旱、防火、防雹、防霜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著成绩。当前,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吉林省正在全力实施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工程。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支撑体系,就是要通过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工程项目建设,增加水资源总量,提高水资源时空配置能力,解决吉林省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从而进一步提高全省粮食生产能力。他希望全省广大气象工作者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业务能力和作业水平,为吉林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工程提供有力支撑。
会上,矫梅燕通报了中国气象局、吉林省人民政府人工影响天气联合开放实验室组成人员调整情况;表彰了32名为中国人工影响天气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老专家(名单附后)。(中国气象报记者纪家梅 宫卫平)
人工影响天气专家表彰名单(按姓氏笔划排序):
马培民(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毛节泰(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王昂生(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王雨增(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王致君(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王鹏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叶家东(南京大学)
许焕斌(总参应用气象研究所)
张纪淮(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张 铮(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李大山(黑龙江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
李子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汪学林(吉林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
沈志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陈万奎(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陈历舒(湖南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
周和生(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
易仕明(中国气象局)
胡志晋(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赵仕雄(青海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
赵柏林(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夏彭年(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
徐华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秦 瑜(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郭恩铭(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高子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
章澄昌(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
黄美元(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黄培强(解放军理工大学)
龚乃虎(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廖远程(甘肃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
酆大雄(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