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部门信息
 
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三项制度"会议召开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10月22日   来源:人口计生委网站

    10月21日,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三项制度”工作会议在长春市召开。国家人口计生委主任李斌、副主任王培安,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吉林省委常委、副省长马俊清等出席。

    会议期间,国家人口计生委主任李斌在四平市铁东区四马路街道四热社区考察人口计生工作,并与“兵儿子”、“团儿女”亲切交谈。

    10月21日~22日,国家人口计生委、财政部联合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三项制度”工作会议。

    会议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指引,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总结实施农村计生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工程以及开展计生家庭特别扶助制度试点工作的主要成效和经验,重点部署了特别扶助制度全面实施工作,加快建立健全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政策体系。会议明确了全面实施“三项制度”的总体方案,即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特别扶助制度;从2009年起,将奖励扶助标准提高20%,从每人每年不低于600元提高到不低于720元;在继续奖励可以生育三个孩子而自愿少生一个孩子的家庭的基础上,把可以生育三个孩子的独生子女家庭也纳入“少生快富”工程奖励范围。

    国家人口计生委主任李斌、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讲话,吉林省委常委、副省长马俊清致辞,国家人口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主持会议并作总结。

    从2004年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工程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到2006年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工程全面实施,再到2007年开展计生家庭特别扶助制度试点,“三项制度”的实施已走过近5年的时间。截至2007年底,累计向符合条件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575万人次发放了36亿元奖励扶助金;“少生快富”工程惠及26.6万家庭,发放奖励金7.5亿元。截至目前,特别扶助制度试点地区共扶助约15.7万人,发放扶助金1.7亿元。

    “三项制度”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效果,越来越多的计划生育家庭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增强了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推动了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建设;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同时,在建立和实施“三项制度”的工作实践中,也探索出了一些基本经验: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四权分离”的运行机制;坚持强化公共财政的主渠道作用;坚持走群众路线。

    李斌在讲话中指出,“三项制度”进入全面实施的新阶段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它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是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客观需要。

    她要求,各地要按照国家人口计生委和财政部共同确定的新方案,扎实推进“三项制度”的全面实施,认真贯彻落实围绕一条“主线”、做到两个“确保”、坚持三个“严格”、把握四条“原则”的工作思路和要求。

    围绕一条“主线”,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各地要以全面实施“三项制度”为载体,让计生家庭优先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做到两个“确保”,一是确保政策全面落实。国家人口计生委和财政部对制度的实施范围、目标人群和奖励标准都作了明确、统一的界定,各地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

    二是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要继续坚持和完善“四权分离”的管理运行机制,把国家公共财政资金用得让中央放心、让基层和人民群众满意。

    坚持三个“严格”。一是严格确认目标人群。各地要严格按照对象资格认定标准和确认程序,既不虚报也不漏报、错报,保证符合条件的对象都能享受到国家政策。

    二是严格按规定落实和发放资金。对于提高奖励扶助标准、扩大“少生快富”工程范围以及全面实施特别扶助制度所需资金,中央财政做了专项安排。各地要确保应由地方承担的资金及时足额到位。要继续坚持资金封闭运行、社会化发放的原则,依托代理发放机构采用“直通车”形式直接将奖励和扶助金发放到户到人。

    三是严格实行全过程监督。把“三项制度”实施情况纳入人口计生目标管理责任制。发挥社会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加强对各级财政资金到位和使用情况的管理和监督。

    把握四个“原则”。一是因地制宜。在保证国家政策统一性的前提下,坚持分类指导,允许各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解决政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二是部门联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及时研究和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三是积极稳妥。各地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稳步推进。

    四是立足长远。各项政策一旦付诸实施,就要保持相对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要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建立目标人群进入、退出的动态机制以及制度实施情况的动态监测机制,确保“三项制度”长期、安全、稳定、高效运行。

    李斌强调,各地要以全面实施“三项制度”为契机,在更大范围内整合政策和资源,加快建立健全利益导向政策体系。

    一是要把加快建立健全利益导向政策体系作为一项重要惠民实事来办。要围绕计生家庭在优生优育、子女成才、抵御风险、生殖健康、家庭致富以及养老保障等六个方面的问题,构建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基本框架。在优生优育方面,积极探索建立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免费优生筛查以及住院分娩补助等政策措施;在子女成才方面,探索建立给予独生子女户和双女户子女高中阶段以及职业教育优先优惠的教育福利政策,努力提高计生家庭子女的受教育年限,增强就业能力;在抵御风险方面,全面实施计生家庭特别扶助制度,探索建立节育手术保险制度、计生手术并发症扶助制度等政策措施;在生殖健康方面,认真落实计生免费基本技术服务制度,广泛开展生殖健康促进计划等;在家庭致富方面,落实“少生快富”工程和相关帮扶项目,在实行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等普惠政策中,对计生家庭给予优先优惠;在养老保障方面,认真实施农村计生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积极探索计生家庭养老保险等政策措施。

    二是要把握建立健全利益导向政策体系的重要环节。一是完善。鼓励各地在国家统一政策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创造与当地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政策,使现有制度更加符合实际情况。二是创新。针对计生家庭在生产、生活和养老问题上遇到的实际困难,研究制定新的利益导向政策措施。三是协调。做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征地补偿等普惠政策与计生优先优惠政策之间的有效衔接,使计生家庭和个人在享受普惠政策的同时,还能体现出优先优惠。当前,要高度关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等工作,在相关改革措施中切实维护计生家庭的利益。

    三是要更加注重对计划生育家庭的人文关怀。要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协会等群众团体的作用,加强与军队的协同合作,广泛开展生育关怀行动。创新活动载体,组织志愿者通过多种形式的精神慰藉、生活慰问、结对帮扶活动,让计生空巢家庭、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计生手术并发症家庭等特殊家庭感受到亲情与温暖。鼓励各地为子女意外伤亡的计生家庭开展免费再生育咨询服务,建立长效机制。大力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创建活动,更好地满足育龄群众日益增长的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和生殖健康需求。

    四是要切实加强对人口计生利益导向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要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要把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领导亲自部署,亲自协调,解决问题。要加强与财政等部门的合作,积极配合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对各项利益导向制度的运行情况进行监督。

    张少春在讲话中表示,各级财政部门要深刻认识公共财政支持建立计生利益导向机制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继续推进人口计生利益导向“三项制度”,提高新时期人口计生投入保障水平,确保财政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加强资金监管和绩效考评工作,组织开展深入调研,不断完善各项制度。

    王培安在总结讲话时指出,各地要切实加强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机制建设。当前需要重点把握好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抓住机遇,积极推动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建设。各地要结合实际,主动面对未来人口发展趋势,及时制定和出台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口发展相适应的利益导向政策。

    二要积极协调,做好各种惠民政策与人口计生优先优惠政策的衔接。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要协调相关部门在制定和实施惠民政策时给予计生家庭优先优惠,使各项政策相互衔接、相互支持。

    三要求真务实,做好计生家庭的基础数据统计分析。各地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摸清、搞实计生家庭的各类信息数据。要加强信息共建共享,为领导决策和各部门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可靠依据。

    四要改革创新,构建人口计生利益导向的新载体和新模式。各地要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逐步形成以国家统一政策、机制为主体,地方各具特色的政策、机制为补充的人口计生利益导向长效机制。

    会上,吉林省、河北省、安徽省、重庆市、宁夏回族自治区、山东省青岛市以及吉林省军分区、吉林省四平市、贵州省遵义市等9个地方的代表做了大会发言。与会代表实地考察了四平市在各部门齐抓共管、共同推进计生利益导向工作等方面的具体做法。国家人口计生委相关单位负责人,全国31个省(区、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全军、武警人口计生部门负责同志和财政部门的有关人员共16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崔立新 潘松刚)

 
 
 相关链接
· 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大会代表合影
· 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大会在京举行
· 国家人口计生委召开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技术大会
· 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