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国家统计局最新通报的2007年各地区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指标情况显示,2007年,天津市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16立方米,比2006年下降20%,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3%,位居全国第一。“十一五”以来,累计下降33.3%。
近年来,天津市工业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节水、开源”作为长期战略常抓不懈,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总用水量逐年递减,实现了发展所需水资源全部靠节约。
——依靠调整结构节水。全市工业强化结构调整优化,坚持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低水耗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到全市工业产值的31.6%。在把住项目建设源头关,严格限制高耗水工业项目盲目发展的同时,坚决关闭了一批高耗水、低产出的企业,淘汰了一批低效率的工艺和设备。纺织工业园通过聚集整合,形成了纺纱、织布、印染、整理、服装制作的“自然产品链”,万元产值取水量下降了50%,单位产品水耗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依靠科技进步节水。工业系统把节水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推广应用作为工作重点,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在通用领域推行了节水器具替代工程;结合自主创新,在石化、化工、电力、冶金、纺织等高耗水行业重点推广了冷凝水回收、无水工艺技术等一批高科技含量的节水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实施了提高工业冷却水浓缩倍率、冷却水闭式循环系统改造等一批重点节水工程。钢管公司仅采用提高工业冷却水浓缩倍率技术一项,年节水24万吨。大力推进污水资源化再生回用,将再生水用于循环冷却水系统的补充水、生产工艺用水等,实施了一批再生水回用工程。天津石化建设的1万吨/日再生水回用工程,年可节约和替代传统水源300余万吨。
——依靠科学管理节水。在工业建立了节水三级管理网络,将用水计划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部门、到企业、到岗位,全市执行计划用水考核企业已达6000余户,考核率超过95%,做到用水计划到位、节水目标到位、管水制度到位。目前,天津市已经制订工业产品用水定额307种,形成了水平衡测试、用水分析例会等一整套管理制度,有效堵住了各类用水漏洞,已有86家工业企业被市政府命名为节水型单位。
尽管工业节水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但随着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市用水需求将大幅增长,节水任务十分繁重,不能盲目乐观。目前,天津市60大工业项目将全部按照循环经济模式建设成为节水型项目,努力实现新上项目不增新水。同时,大力发展低水耗、高效率、高附加值的节水型工业,依法坚决淘汰落后高耗水工艺、设备和产品;定期公布工业耗水大户名单,加强对重点用水企业监管;加大节水器具推广力度,组织实施节水技术开发和推广;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特别要抓好高耗水行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和改造。(来源:天津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