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冷空气和偏南暖湿气流影响,10月31日开始,广西西部和北部大部地区出现暴雨到大暴雨,局部出现特大暴雨。这次强降雨天气过程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而且出现在非汛期,在广西历史上较为罕见。据农业部农情调度,截至11月6日12时,强降雨共造成河池、百色、崇左、南宁、防城港市等23个县206个乡镇2244个村屯受灾,毁坏田地4.49万亩,农作物受灾91.36万亩,成灾45.08万亩,绝收11.39万亩。造成种植业直接经济损失1.51亿元。
灾情发生后,农业部高度重视,迅速启动农业自然灾害突发事件Ⅳ级应急响应,并于11月6日派出农业救灾工作组赶赴灾区,帮助和指导农民搞好灾后农业生产恢复和水毁农田修复工作,尽最大努力减轻灾害损失。
面对这次罕见的洪涝灾害,广西各级农业部门高度重视,立即派出13个秋冬种生产服务工作组深入灾区开展抗灾救灾工作。同时加强宣传,及时发布强降雨防御信息,组织农技人员深入基层发动群众,及时抢收已经成熟的晚稻、玉米等农作物,确保粮食颗粒归仓。对未成熟的晚稻,奋力抗灾,加强防治病虫害和涝灾等管理工作,千方百计保增产。针对当前灾情特点和各地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抗涝减灾。对播种的秋冬种作物,特别是对马铃薯等非耐涝作物及低洼田块,立即组织群众开沟排除积水,加强病虫害防治,千方百计减少灾害损失。对因灾缺兜缺苗的及时补苗补种,对已经绝收的田块,及时组织群众修复水毁农田,改种油菜、油葵、蔬菜等适宜的农作物。并及时组织人力物力做好冬种作物种子、种薯、肥料等物资调剂供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