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党组高度重视学习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最近下发的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指导意见,既对气象为农村改革发展服务提出了总体要求,也明确了气象为农村改革发展服务的主要任务。”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矫梅燕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以需求为牵引 推进农村公共气象服务
“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对气象为‘三农’服务提出新要求和新需求,但要充分认识气象为‘三农’服务提出的新要求和新需求有一个认真分析的过程。”
矫梅燕认为,要贯彻落实《决定》的指导意见,需要认真分析新需求和新要求,要真正认识到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农业防灾减灾和现代农业发展对气象服务提出的新要求和新需求。农业气象服务由过去的传统农业气象服务转向现代农业气象服务需要不断地认识需求、了解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气象为农村改革发展服务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发展农村公共服务事业,要建立村村通的农村信息服务站。要大力发展农村公共服务事业,既给气象部门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也给大力推进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的发展提供了新空间。今后,中国气象局将选择基础较好的省份,重点推进,抓试点,总结经验,以点带面,推进全国农村信息网络建设。
“我们要结合农村信息服务站的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公共气象信息网络建设,完善多渠道气象服务信息传播平台,着力解决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等瓶颈问题,在每一个村(屯)设立气象信息员,确保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气象服务信息真正进村入户,扩大气象服务信息在农村的覆盖面。”矫梅燕说。
提高现代农业气象服务能力 改进农业气象观测和试验站网
过去气象部门为传统农业开展的服务,包括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和评估等,都存在着与现代农业发展不适应的问题。
“要加快推进现代农业气象服务能力的建设,进一步发展完善农业气象观测网络,调整农业气象观测网络布局,不断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新要求,提升面向现代农业的气象服务能力,并发展综合监测预警预报技术。” 矫梅燕说,与此同时,要加强农业气象的试验研究,完善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气象科学实验站,提高农业气象监测预警评估的定量化水平,改变目前农业气象服务以定性服务为主的做法。在这方面,中国气象局将重点发展现代农业气象试点,以此带动全国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建设。
依托粮食增产规划 提升粮食安全保障气象服务
目前,国务院正在实施粮食战略工程,并启动“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项目”。我国粮食生产对气候条件依赖性较强,气象条件对粮食增产至关重要。
“粮食增产项目对农业抗旱、增加水资源、农业减灾和农业气象专项保障等提出更高的要求,气象部门要着力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农业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工作以及农业气象适用技术等服务工作,全力为国家粮食安全实施提供保障。”矫梅燕说,在这方面,需要我们有效地减灾避灾,加强农业灾害性、关键性天气预报和各种农用天气预报,把灾害预警信息送到农民手中,引导农户合理安排农事活动;利用空中水资源,开发农业抗旱适用技术,减少农业灾害对粮食产量的损失。中国气象局将编制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气象保障专项规划,使气象为农服务纳入到具体规划实施之中去。
增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科学应对农业生产气候风险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气候变化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挑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旱涝灾害呈增多趋势。IPCC的评估报告指出,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最为明显。
矫梅燕表示,各级气象部门要切实增强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气象服务能力,加强气候变化规律性分析,深入开展气候变化对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促进农业气候生产潜力的挖掘和气候资源的高效利用,科学应对我国农业生产的长期气候风险,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农业生产布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作出重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气象局关于贯彻落实《决定》的指导意见,对于整个农业气象为农村改革发展服务提出了总体要求,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应拿出具体的行动推动指导意见的实施,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气象为农服务不动摇,坚持把气象为农业服务作为首要任务,提高农村公共气象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气象为农村改革发展服务的作用。”矫梅燕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