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石宗源指出,要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注意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到未来发展的需要,既要积极创造“显绩”,又要重视创造“潜绩”。要从全省各族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抓紧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同时要着眼长远,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坚决防止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这一重要论述朴素而深刻,对牢固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提出了明确要求,说到了群众的心坎上。
政绩有“显”与“潜”之分,“显绩”因看起来有气势、说起来有“依据”而备受重视,“潜绩”因费时费力、难以形成“轰动效应”而易遭冷遇。当然,无论“显绩”还是“潜绩”,只要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需要,不是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都应当成为领导干部努力追求的目标。但是,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在发展观念上往往重“显绩”轻“潜绩”,眼睛只盯在当前可见的“显绩”上,容易忽视或偏离科学发展的需要,难免急功近利、患得患失、搞短期行为,难以妥善处理好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这与俗话所说的“只乘凉、不栽树”是一个道理。
一个领导干部如果急功近利、作风漂浮,一心只想着出“显绩”,就容易热衷于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喜欢干那些可以快速见效、能够迅速吸引眼球的事情,而不愿做那些一时难以见效、却能造福后人的工作。而“潜绩”虽然没有耀目的“形象”,却注重的是夯实基础,着眼长远,科学决策、分步实施,以求逐步创造条件,以利于长远发展、长期受益和全面进步。而这种造福一方、惠及子孙的发展模式,就是一种“隐形”的“潜绩”。“政声人去后”,口碑尤可贵。老百姓既为干部的“显绩”叫好,又为“潜绩”叫好,才更为难能可贵,这是因为实实在在的“潜绩”铺好了发展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才能使后续发展更具科学性,更能够真正地实现“又好又快”。
既要积极创造“显绩”,又要重视创造“潜绩”,就必须按照石宗源书记指出的那样,“在思想上真正解决创造什么样的政绩、为谁创造政绩和如何创造政绩的问题。”共产党人必须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说话,必须是人民利益的忠实维护者、捍卫者,不能为一地一时之小利,而损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个人名利淡如水,人民利益重于山。”领导干部更应该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创造政绩是为了发展、为了造福人民的观念,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目的,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兢兢业业地干好工作,实实在在地创造业绩,使各项政绩经得起实践检验、历史检验和群众检验。
领导干部为“官”一任、主政一方,最根本的职责和任务就是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尤其在贵州这样一个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的省份,更需要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疾苦放在心上,多办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显绩”,同时还要耐住性子,扑下身子,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用更加倾力的执著坚守和默默奉献把那些无“显绩”而有“潜绩”的事情干好,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王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