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2008年—2012年天津市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制定出台。规划表明,到2012年,天津市每个街道拥有1个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旧楼区800平方米以上,新区2000平方米以上);80%的社区拥有1个社区服务站(旧楼区200平方米以上,新建社区400平方米以上),建立市、区县、街乡镇、社区四级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信息网络,提高社区建设水平,满足社区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在建设完善社区服务体系的同时,天津市将全力推进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覆盖社区各类业务的社区综合信息平台。建立一体化、多功能的市场化服务体系。届时,您只需拨打统一的社区信息服务电话号码,就能得到就业、保障、卫生、救助、卫生、教育、体育、福利、养老、安全、环境、流动人口管理、志愿服务,以及家政、缴费、配送、娱乐、气象、旅游等全方位、便捷的社区服务。尤其值得欣喜的是,天津市还要根据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方式,鼓励单位和个人创办经营性服务,形成“十分钟服务圈”,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周到的服务。
结合居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开发就业岗位,挖掘社区就业潜力。探索建立信用社区、创业培训与小额担保联动机制,为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创造条件。社区年创就业岗位9万个,到2012年,实现社区新增就业人员45万人。
加快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居家的孤老、体弱多病和身边无子女老人提供各种服务,推动政府购买服务政策的全面落实。到2012年,80%的老年人依托社区实现居家养老,10%的老人实现政府购买服务。加快老年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到2012年,30%的社区建有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站和残疾人托养站,60%的社区实现各类老年服务组织网络化,老年人服务队伍达到5万人。
加强社区救助服务。到2012年,社区救助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大力发展社区慈善事业,到2012年,社区捐助接收站点、“慈善超市”的覆盖率达到60%,并完善各项制度,切实加强管理。
加强社区生活保障性商业服务。全力推进便民商业进社区、便利服务进家庭、菜市场建设进街道。在原有早点快餐、便利店和物资回收3种基本业态基础上,新增美容美发、洗染、维修、家庭服务等服务业态,不断提高覆盖率和连锁率。到2010年,全市社区7种业态覆盖率达到100%,建设具有便利店、早点快餐、日鲜食品、美容美发、洗染、照相、物回、维修、家政服务、储蓄、邮政、药店、音像、菜市场等14种服务功能齐备的社区商业中心200个。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到2010年,城市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覆盖率基本达到100%。城区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在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双重网底职能,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重点,为社区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诊疗服务。推进卫生服务机构与大中型医疗机构协作,建立健全双向转诊机制。
逐步建设方便社区居民读书、阅报、健身、开展活动的场所。加强对社区休闲广场、演艺厅、棋苑、网吧等文化场所的监督管理。统筹社区各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社区学院、市民学校的作用,积极创建各种类型的学习型组织,面向社区居民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和科普活动。
培育群众性体育组织,配置相应的健身器材,不断增强居民体质。到2010年,有条件的社区都要达到一校(市民学校)、一场(室外活动场地)、一室(文化活动室)、一径(体育健身路径)、一廊(宣传长廊)的“五个一”标准。到2012年,全市80%的社区要建成文明社区。
继续搞好社区旧楼区综合整修,各区县财政每年要投入必要资金进行维修养护。切实搞好社区绿化、美化、净化,搞好垃圾分类处理、噪声污染治理、水资源的再生利用等工作。大力开展创建国家环保、卫生、园林城区“三创”活动,落实国务院“限塑令”,到2010年,在社区彻底消灭“白色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