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部门信息
 
国家民委结合民族工作重点加大艾滋病防治的力度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12月02日   来源:国家民委网站

    2004年以来,根据国务院有关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要求,按照国务院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确定的成员单位的责任和任务,结合民族工作的重点,国家民委加大了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力度,分别从宏观研究和微观实践探索角度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一、通过调查研究摸清底数。组织“少数民族地区艾滋病防治现状与对策”课题组,深入内蒙古、云南、新疆、四川、重庆、广西、贵州、青海、甘肃、宁夏等10多个省区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深入研究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艾滋病发展蔓延的现状与特点、各民族地区防治艾滋病工作开展的情况及对策。调查结果显示,上述地区少数民族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比例远远高出其占当地总人口的比例,少数民族是受艾滋病危害最严重的群体,艾滋病给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不可低估。

    二、广泛宣传动员,加强队伍建设。近年来,分别在云南、四川、甘肃、青海等地召开专题研讨会,举办民族宗教人士培训班和基层艾滋病防治工作人员培训班,并通过各种工作机会搭建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平台,推动民族地区艾滋病防治工作。

    三、强化多部门协作机制,积极开展与国际国内社会组织的合作。一方面积极主动地联系有关部门联合开展民族地区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另一方面,不断拓展与国内非政府组织和世行、亚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机构的合作渠道,为民族地区艾滋病防治工作争取更多的资金援助。

    四、重视民族形式和地方传统,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的作用。翻译、编印了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彝、傣、景颇、纳西等9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防治艾滋病知识的宣传手册和招贴画10万册(张),并在民族地区发放和张贴;编排彝语戏剧《噩梦初醒的山寨》在彝族地区巡演;结合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特点,编印了中学、小学两套防治艾滋病教材在云南省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沧源佤族自治县试用。这些宣传教育活动的开展,大大提高了相关部门和群众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和对这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五、积极探索和创新少数民族受艾滋病影响重灾区的生产救助和孤儿救助模式,实现救助的可持续性。例如,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村级生产救助和孤儿救助示范,云南德宏州陇川县防治艾滋病的县、乡、村三级“网络模式”和“吕相村生产救助模式”,云南、宁夏等地利用宗教活动宣传防治艾滋病知识的模式,四川彝族用彝语演出的防治艾滋病题材的戏剧和集中艾滋病遗孤的“全寄宿制爱心班”模式,新疆伊宁市针具交换模式,广西、云南的“校园红丝带”模式等。 

 
 
 相关链接
· 国家民委将组织编制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定级标准
· 国家民委将建立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和人才科研基地
· 国家民委研究部署民族事务数据资源库的审核工作
· 国家民委副主任主持召开实践科学发展观座谈会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