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年的努力,重庆市小额扶贫探索出了一条小额扶贫到户贷款可持续运用的新途径,取得了初步成效。据统计,到今年底,该市共发放扶贫到户贷款5.2亿元,覆盖了2828个贫困村,83万户贫困户,累计为贫困农民户均增收2272元。到期贷款归还率为89%。安排贴息资金2070万元。实现了扶贫到户贷款安全性、盈利性和扶贫性的统一及资金的滚动使用和发展。
一是支持发展,充分发挥产业经济的推动作用,提高贫困户的致富还款能力。重庆市始终将发展放在工作的首位,坚持注重“三个结合”。
(一)贷款和培训相结合。充分利用各级培训机构,加强贫困农民培训。通过培训,贫困农民创业积极性和致富能力明显提高,还款能力和还款积极性明显增强。开县还利用扶贫社中心网点开展培训,为贫困农户提供技术、信息服务。到目前累计召开中心会议3960余次,参会人数达25.91万人,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集中培训授课1860余次,培训人数达10.83万人,得到了农户的普遍称赞。武隆实行一个干部帮四户贫困户的模式,通过干部进农家、谋农事、干农活,开院坝会等形式,给农民传递信息、提供技术,帮助他们找出路,谋发展。
(二)贷款和科技相结合。支持石柱县、开县积极和西南大学开展县校合作,武隆县、云阳县等积极和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实施县院合作,让一笔扶持资金配套一个科技人员和一个科技项目,实现了“资金与科技”的有效对接,增强了农户致富后劲。石柱县到户贷款和国家科技扶贫项目的花菇生产配套 ,呈现出了勃勃生机。目前,全县贫困农户已建立花菇大棚500个,其中新增大棚434个。武镇前峰村毛针组贫困户杨成奉,运用到户贷款2000元发展了2个香菇大棚,目前已收入1.6万元。鱼池镇鱼池村元门组贫困户彭晓平向信用社申请扶贫到户贴息贷款1万元,已发展山羊250只,其产值已达10万元,由原来村里有名的贫困户一跃而成为村里致富带头人。下路镇天全村花园组,残疾人(双腿截肢)谭仙文,依靠到户贷款养猪28头,母猪18头,仅出售60头仔猪就纯收入7000元,出售生猪25头获利9240元。照此发展,明年收入就可达到2万元以上,完全摆脱贫困变为富裕户。开县山川良种繁殖场和畜牧部门联合实施了千户万羊波尔山羊品改扶贫工程,5年共投入小额信贷资金2560万元,支持品改发展山羊86000余只,使6420户农户受益。日升扶贫发展公司共建“良种柑桔育苗基地”,为贫困地区发展优质柑桔近150万株、栽植2.5万亩。
(三)贷款和产业相结合。扶贫到户贷款资金明确优先支持的产业重点,注意引导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在产业选择上主动和市、区县确定的主导产业结合,使其一家一户的小产业主动接受大产业、大市场的带动,从过去的“小打小闹”、自给自足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提高了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海椒产业是石柱农业支柱项目,全县平均每亩收入都在1400元以上,2007年该县国家扶贫贷款贴息资金向倾斜,所支持的贫困户仅此一项每户就增收400元以上。长毛兔、生猪等传统支柱产业在扶贫贴息资金的支持下,快速发展长毛兔存栏增加到243万只,生猪存栏增加到今年的290万头。
二是以小搏大,充分发挥奖补资金的杠杆作用,激发金融机构的贷款积极性。为了探索扶贫贷款到户的有效机制,进一步扩大了扶贫贷款到户规模,重庆市根据国开办发(2006)56号文开展建立“奖补资金”推进小额贷款到户试点工作的要求,2006年,在开县和云阳县开展了“奖补资金”的试点工作,两年累计安排奖补资金830万元,运用“奖补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了3945多万元的金融贷款投向贫困农村和贫困农户。云阳县通过试点,一批贫困村增收的骨干项目正逐步壮大,上坝乡2005年利用奖补资金扶贫贷款发展高山伏调蔬菜,当年种植50亩,2007年发展到200亩,亩产值达2000元,亩纯收入达1500元。江口镇贫困村金子村通过“奖补资金”扶贫贷款积极发展山羊项目,能繁母羊由2006年的100只发展到800只。
三是构建平台,充分发挥扶贫民间组织的中转作用,让信贷资金安全流向贫困地区。发挥民间力量参与小额信贷,是国际成功的经验。为了运用这个经验,拓宽到户贷款的途径,市扶贫办选择了在库区扶贫重点县—开县,开展小额信贷机构试点。由开县扶贫公司发起,成立了开县开发扶贫社。扶贫社作为一个独立的社团法人,专门组织实施小额信贷。它用自己的信誉和资产作为抵押担保,向银行借款。然后运用自己的管理系统,向农户发放贷款。从而架通了银行和贫困农户之间的借贷桥梁,使金融资本成为一股持续力量,源源不断地流向贫困地区。目前,扶贫社在全县贫困乡镇中建立了20个扶贫分社,105个村级服务中心,从业人员38人,村级协理员105人。截止2008年5月底累计投放借款2.33亿元,吸收发展农户13.7万户次,资金回收率达96%以上,重点支持畜牧、柑桔、药材、魔芋、高山蔬菜等产业项目,受益农户户均增收800元以上,帮助3.7万户走出了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