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部门信息
 
万钢在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授牌仪式上讲话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12月10日   来源:科技部网站

万钢部长在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授牌仪式暨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学技术部部长 万钢
(2008年12月5日)

同志们:

    当前,适逢全国、全党都在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经验,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历史时刻,我们正式启动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的建设工作,来研究部署推进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实验、示范区工作的措施和办法,是科技领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又一重大举措,非常及时,非常重要,也非常有意义。

    刚才,江苏省科技厅、北京西城区和湖南资兴市介绍了他们推动实验区建设的做法和体会,通过十几年持续不断的努力,在抓好科技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社区社会建设以及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保护等方面都作了很多工作,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

    在此,我代表科技部,向今天授牌的13个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表示热烈的祝贺!也向多年来对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给予大力支持的各部门、各地方政府,特别是对实验区专家指导委员会的专家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想就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示范区(以下简称实验区、示范区)谈几点想法和意见。

    一、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探索有中国特色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实践,始终贯穿于改革开放的不同阶段,为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思想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方针和政策,其中包括国家提出的环境保护十大对策、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制订了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也颁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从1986年的城镇社会发展综合示范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实验区建设已走过22个年头。在22年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实验区工作紧紧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目标和任务,从我国国情出发,依靠科技引导,开展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推动了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创新,在缓解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发展社会事业、提高社会和谐程度、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大量丰富而有益的经验,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领域开展时间最早、延续时间最长并产生了较大国内外影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实验试点工作。截至2008年2月,我们共建立了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63个,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00多个,遍及全国85%以上的省、市和自治区。

    实验区工作取得的各项成绩说明,我们实验区的广大干部群众运用自己的智慧、勇气和毅力,坚持不懈地在实践中探索如何实现“以人为本,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综合、协调发展”的理念,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为我国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今天全党、全国学习实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之际,系统总结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2年来的实践经验,对今后工作的开展有重要的指导和带动意义。

    今年,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建设工作正式启动,标志着实验区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首批示范区都有各自的示范主题和中心内容,大城区和中小城市,中心城市和山区各有不同,特别是东部、西部和中部各有侧重。这些示范区将成为其他各省市学习借鉴的具体、鲜活的实例,能为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很多有益的启示。

    二、我国的改革发展进入攻坚阶段,要充分认识新时期可持续发展实验和示范的重大意义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人口多、资源环境压力大、区域发展不平衡,这些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的缓解。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转型期,改革发展的任务将更加艰巨、更加繁重。从社会发展学的观点来看,这个阶段会有多种矛盾集中出现。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这个阶段将进入经济风险、社会风险、自然灾害风险加大,以多种风险复合多发为特点的高风险社会。风险复合、风险多发成为这个社会阶段的一个特征。

    对于我国来说,我们的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但是我们的发展是不均衡的,人和人之间的收入不均衡,地区之间的发展也不均衡。这些不均衡导致我们的社会发展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容易产生一些比较敏感的问题。发达国家在一百多年时间里陆续出现的各种问题,却在我国近二三十年的时间内集中显现。因此,我们应对可持续发展挑战和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必须与时俱进。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下,在各种挑战面前,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必须进行深刻、全面的研究,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和模式,寻求有效破解制约可持续发展瓶颈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今年以来,从今年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到汶川大地震,尤其是美国金融危机对全世界经济造成了重大影响,对我们国家经济的影响也日益凸现。在挑战面前,我们要特别抓紧研究、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办法,根据我国实际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努力避免或缓解一些可能发生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和资源环境问题,使我们的发展更加顺畅和平稳。

    在新的历史时期,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示范区工作将迎来宝贵的发展机遇。在实验区建设基础上开展示范区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在于:根据不同区域实际,在认识、解决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方面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摸索有益的新做法、新机制、新模式。

    一是示范区要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理念和新模式的创新区。示范区要在发展低碳经济、和谐城市、风险管理等新理念方面先试先行,率先取得经验和好的做法。要围绕区域协调发展、生态环境治理、统筹城乡发展、社会事业发展等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在清洁发展机制、能效管理、灾害风险管理、生态补偿、功能区建设等方面要勇于探索,勇于实践,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和机制的创新作出贡献。比如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的理念,能否结合可持续发展实验、示范区工作,建设若干个低碳经济示范区,探索如何在地方的发展战略中引入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提高能源资源使用效率的理念,将国家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落到地方的规划和行动中去。我们国家正在积极地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研讨和国际行动,CDM机制在我们国家实施的效果也是比较突出的。一些地方应早作安排和部署,争取到国家和国际上的支持。

    二是示范区要成为新技术、新成果推广转化的先行区。要加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围绕节能减排、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资源高效利用、新农村建设、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生物医药、人口健康、社区建设等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密切相关的重点方面,大力推进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也包括创新方法的推广应用,将示范区建设成为促进区域技术成果扩散和转化的有效平台和网络。近期,中央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系列政策措施,特别强调了民生问题,特别强调了民生工程对拉动内需的重要作用。希望大家按照中央的要求,加强科学技术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引领作用,加强节能减排、医药健康、公共安全等民生改善重点领域的科技工作,加大市场潜力大、应用前景广阔的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

    三是示范区要成为新经济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孵化区。示范区要以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围绕地方和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大力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增强产业发展的后劲;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电子、信息、通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电子商务、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来探索和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等新经济模式。在这些方面,一些地方已经取得了很好的经验。比如一些实验区利用果渣等农业废弃物开展蘑菇养殖等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利用太阳能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了太阳能利用产业,着眼于都市老龄化人口社会化服务发展了银色产业等等,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这些也启发我们,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观念,在这种新的发展观念下,将产生一种新的社会价值,达到经济与社会的双重效益。

    三、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要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示范区建设的目标是探索并形成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依靠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政府主导、社会推动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管理创新能力的干部队伍,将示范区建设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示范基地。

    “十一五”期间,我们选择代表性突出、示范意义重大,对区域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实验区,创建一批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开展涵盖面更广、技术水平更高、综合效果更突出的可持续发展示范。围绕以上目标,要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将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载体和平台。

    示范区建设应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继续把工作重点聚焦到社会发展与民生改善方面,特别是要把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社会民生问题放在我们工作的重点。要在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上率先发起具有新意的实践活动,根据不同区域需要解决的经济社会发展共性和个性问题,在解决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关键问题方面先行先试。特别是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开展社会建设方面,要积极探索、大胆实践,要创出特色突出、先进实用、影响力大的经验、做法、机制、模式,使每个示范区都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先行践行者和先进的代表者,真正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第二,在示范区建设中,要更加突出科技的支撑引领的重要作用,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更加突出自主创新。

    要针对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与民生改善密切相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突出可持续发展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与推广,重点开展区域可持续发展科技示范。要根据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大力开展节能减排科技示范、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科技示范、防灾减灾科技示范、资源循环利用科技示范,以及和谐社区、小城镇建设、社会健康卫生等等各个领域的科技示范活动;要充分依靠市场机制,注重示范区的区域布局上的平衡,强调项目或工程的区域辐射带动作用。

    第三,创新思路和方法,要与时俱进地加强示范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要加强示范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建立完善的组织领导和管理体系,提高示范区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要加强示范区制度和机制的创新,保障示范区建设以及各项政策、法规、制度的实施;建立实验区信息网络,实现可持续发展经验的交流与信息共享。深入研讨示范区在新时期发展的目标,研究提出对各项工作的考虑。要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示范区的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深入研究,并且适时进行调整。

    同时,要积极推进和组织实施可持续发展示范项目和工程,特别是要把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项目做好、做实、做出成效。有条件的地方要以专项带动,建立多元化的可持续发展示范区投资机制,重点支持示范区规划中的重点项目。国家要采取各类补助方式,加强对实验区和示范区的带动和支持。

    今年,在科技促进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科技部已经提出并开始实施一些具体措施。如节能减排,科技部推出了“十城千辆”和“十城万盏”示范计划,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和LED(半导体照明)节能路灯的应用;又如钢铁、化工、电力等领域新工艺、新方法的推广等,都得到了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我们也将创新支持的办法,更多地从新技术的试验应用等方面,寻找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合点,采取后补助和后奖励的办法来支持实验区的创新实践。

    第四,加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经验的总结和宣传工作。

    要系统总结实验区20多年的实践经验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的新的做法,组织专家针对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重点和难点问题,加强调查研究和软科学研究,如创新方法的研究等,注重理论提炼,总结经验和规律,形成具有区域特点的可持续发展新模式和独到的示范区文化,为同类地区的发展提供借鉴,为国家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政策制订提供决策依据。在循环经济、低碳生活、低碳社会等方面,要及时总结经验和组织推广。要加强依靠可持续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宣传工作,提高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争取公众支持和广泛参与实验区、示范区建设。

    同志们,随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不断深入,科学发展观将深深扎根于我们的各项工作,将指引着我们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光辉道路上向前迈进。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示范区肩负着十分重要而光荣的使命。我相信,在各部门、各地方的大力支持和积极推动下,在专家们的科学指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示范区一定会通过不懈的创新与实践,成为引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旗帜,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关链接
· 科技部:首批13个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挂牌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