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3日,1400多名国(境)外代表和国(境)内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与相关行业及单位的44个分代表团成员齐聚北京,参加第21届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大会。这次会议参会人员多、规模大、规格高、会期长、会议活动丰富、涉及地点场所众多,是我国测绘界迄今为止举行的规模最大的国际会议。
国家测绘局有关负责同志说,在我国举办这次大会,对于加强摄影测量与遥感领域的国际合作,提高中国测绘的国际地位,促进和平利用地理空间技术和信息资源造福全人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次会议可以看作我国测绘对外交流与合作史上亮丽的一页。由此我们还很容易想到1999年在北京召开的首次数字地球国际会议,以及2001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制图大会。
多层次交流 全方位合作
据了解,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测绘工作顺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积极开展对外测绘合作与交流,形成了双边、多边的对外合作与交流格局,显著提升了我国在国际测绘领域的地位。
改革开放前,我国测绘界对外合作与交流很少,基本上只在社会主义国家之间进行。上世纪50年代主要是和前苏联开展科技合作,其后陆续对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等国提供了技术援助,并为这些国家培养了一批测绘技术人员。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测绘对外科技合作呈现出新局面——合作日益频繁和深入,合作的地域和领域逐步扩大,从亚洲、东欧拓展到西欧、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合作方式从传统的获取资料和技术发展为多层次、多方位的合作研究、对外技术援助和参与国际测绘市场竞争,尤其是在地理信息数据加工、工程测量、地籍测绘等领域不断拓展业务,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请进来 派出去
据介绍,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我国测绘部门每年派出数百名专家、学者和管理人员出国,进行合作研究、参加会议、讲学、进修、举办展览、考察和访问,参加国际学术讨论和合作交流。同时每年邀请数百名外国测绘专家和有关政府官员来华访问、讲学及合作研究。这是我国测绘对外合作与交流的一种直接而效果显著的方式。
这种对外合作与交流的形式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初始阶段,我们派员出国(境)以访问、考察为主,后来则发展为以商谈与执行项目、合作研究、解决专门问题及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为主。
这些举措,使我们了解了世界测绘发展动向,学习了国外的先进测绘科学技术与经验,培养了一批批测绘专业与管理人才,推动了我国测绘科技的进步,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测绘技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并促进了我国传统测绘技术体系向以3S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的过渡,扩大了我国测绘事业在世界上的影响。
项目合作 促进交流
1995年初,我国第一个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海南国土资源基础信息系统启动,1998年建成了国内领先、亚太地区一流的地理信息中心,成为全国各省建立地理信息中心的典范,并为确立其在亚太地区的地位奠定基础。该项目的实施开创了我国测绘技术的多个第一:第一次全面进行省级地理信息需求调查和分析,第一次确定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线划图(DLG)、数字正射影像图(DOM)和数字栅格图(DRG)为生产的基本成果,第一次建立了功能齐备的数字化测绘生产网络体系,第一次开展1:1万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生产和更新,第一次引进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IMAGESTATION)开展DOM、DEM、DLG生产,第一次建立了融多尺度、多源基础地理信息为一体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这个项目是中国与澳大利亚合作建设的,澳大利亚大使称该系统是中澳合作的典范。
2002年,由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牵头的“中国参加伽利略计划合作”演示验证系统项目,为我国加入欧盟伽利略系统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合作技术方案。
记者了解到,通过有效地利用国外援助和技术交流,我国测绘基础设备的建设速度加快了。借用发达国家的设备,我国在北京、拉萨、乌鲁木齐、武汉等地建立了GPS固定跟踪站,并使其成为世界跟踪网站,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设备的升级;利用国外设备和技术,进行了全国GPS A级网复测,青藏地区地球动力学监测网与新疆地球动力学监测网的建立与复测等工作。我国绝对重力网的建立与复测,大部分是利用国际合作完成的。
与国外开展具有实效性的合作项目,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测绘技术与管理经验,是我国测绘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另一种重要方式。这种方式,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测绘科技的发展,并直接服务于国家重大测绘专项和基础测绘项目的实施,同时还开拓了多种国外培训渠道,培养了不同层次测绘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
据介绍,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通过多种方式,与美国、德国、加拿大、俄罗斯、荷兰、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芬兰等几十个国家确立了在大地测量、遥感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等领域的多种合作关系,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国际科技合作。较有代表性的还有:与俄罗斯、澳大利亚、英国、德国、瑞典等国家测绘部门及相关企业开展现代测绘技术发展与应用、地理信息及公共服务等领域合作;圆满完成了阿尔及利亚东西高速公路测量、巴布亚新几内亚公路中心测量等测绘项目、日本自然灾害防治测绘、南亚东帝汶民主共和国测绘、博茨瓦纳地籍测绘等多项国外测绘任务。
此外,我国先后同德国、法国、芬兰、美国、苏联、东欧各国等几十个国家的测绘部门签订了测绘科技合作协议,建立了双边合作与交流关系,并有重点地同有关国家建立和发展了双边合作关系。同芬兰国家测绘局连续签订了多期合作议定书,在软件研制、 地籍测绘、绝对重力测量等方面开展了合作。同芬兰大地测量研究所连续签订了合作纪要,在建立标准基线场、大地水准面研究、绝对重力测量、建立GPS 跟踪站与监测网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了合作。
随着测绘对外交流项目数量的不断增加,交流成效也逐步提高,我们有效地利用国外援助和技术力量,加速了我国测绘基础设备的建设。国家测绘局同德国国际发展基金会开展地籍测绘合作10年,先后举办了5期高级研讨班、10期管理与技术培训班、两期复读班和10期长期进修生班,国家测绘局系统先后共有300多人次赴德国参加研讨与培训,有数十人赴德国长期进修。同美国、芬兰、法国、荷兰、瑞典、澳大利亚等国的合作,也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管理技术人才。目前,出国进修学习过的大部分同志已成为测绘部门科研、教育、生产的骨干、中层管理人员,有的还成为跨世纪学术带头人或单位的主要领导。
尤其重要的是,通过对外合作与交流,促进了我国传统测绘技术向现代化测绘技术过渡。在中美测绘科技合作的推动下,我国完成了1:100 万比例尺全国地形数据库建设并开始以光盘形式向国内外发布使用;建立了气象卫星接收站并利用其数据制作植被指数图;借鉴与学习了美方的4D测绘产品模式;国家测绘局同美国国家影像制图局等部门开展了大地测量、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应用及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合作;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通过中美合作,研制成功了数字正射影像图生产技术并投入生产。
搭建平台 扩大交流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测绘部门积极参与联合国测绘事务,并以此为平台,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最典型的是,国家测绘局以A类资格代表中国参加全球测图项目的实施活动,参与了全球测图行动计划和技术规范的制定,以及全球地图数据政策的研究制定。2002年9月向全球测图项目和全球测图国际指导委员会(ISCGM)提交中华人民共和国1:100万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同时,国家测绘局多次作为国家正式代表出席了联合国测绘会议,成功在华多次举办国际测绘组织的会议。在联合国测绘会议上,国家测绘局派出的参会代表多次被选为大会主席、副主席或其他领导职务,参与组织和主持会议。我国多位著名测绘专家还在国际测绘组织中担任了重要职务并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测绘在国际测绘界的影响不断扩大。
经贸合作有进展 科技成果出国门
国际测绘合作不仅提高了我国测绘科技水平,还直接促进了我国科技成果走出国门。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研制成功的Virtuozo全数字化测图软件,通过与澳大利亚合作,成为国际上流行的主要软件之一,并在国内测绘单位逐步推广使用。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研制的解析测图仪、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数码航空摄影仪等,已出口到亚洲、北美洲、澳洲的许多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