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亿元的统筹资金,数额之大前所未有;涉及交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方方面面,面向千家万户,惠及面前所未有;3个月内集中办22件实事,力度之大前所未有……2008年8月以来,一项涉及范围空前的“关注民生活动”,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全面展开。
时至严冬,走进甘南州的村镇、中小学、养老院……这项活动给基层带来的显著变化随处可见。一个个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得到解决,一件件关系基层社会事业长远发展的实事成为现实,广大农牧民切身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甘南州地域广阔,交通不便,中小学生入学率低,辍学率高,“两基”达标目标迟迟无法实现,大力发展寄宿制学校,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但要学生安心读书,首先得解决他们的吃住问题。2008年,甘南州结合灾后重建,统筹4284万元,一次性扩建、新建100所学校大灶,目前已开工建设72所,完工50所。
记者来到临潭县长川乡中心学校。临近开饭,两名炊事员正在大灶旁忙活着炒菜。当天的早饭是馒头,午饭是米饭和洋芋菜,晚饭是臊子面,一共4.50元。饭菜虽然简单,但做饭的家当一点不含糊。崭新的不锈钢灶台、压面机、馒头机、和面机、切菜机、绞肉机、消毒柜、电冰柜等一应俱全。两栋活动板房当做餐厅,里面摆满了成套的新式餐桌凳,还配备了电暖气。孙志明老师感慨地说:“农村学校有这么整洁宽敞的大灶,娃娃们能吃上热饭,不用整天啃干馒头,喝白水,变化真的太大了!”
让全州5万多名贫困家庭寄宿生开心的事还有许多:每人每学年1200元的生活费补助,不仅孩子们吃得好,也极大地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全州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率、巩固率就此大幅提高。加上教科书免费,办公经费标准、农村中小学维修的提高、鼓励本科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等项措施,农牧区义务教育的面貌彻底改变。“包吃、包住、包学费”成为农牧民对义务教育的生动概括。
卓尼县柳林镇多洛村村民安晒外草不慎摔伤了脊椎,被送到兰州一所医院救治,总共花费5万多元。正在为高昂的费用一筹莫展的时候,她的家人接到通知:经州、县新合办认定,安晒外草可以报销医药费3万元。临潭县新城镇张旗村杨家沟社的8岁女孩张淑娟,因患先天性心脏病住院治疗,通过新农合、大病救助、扶困济贫病床等途径,报销减免了大部分医疗费,而她全家人3年交纳的参合金仅320元……2008年,甘南州共有50.6万名农牧民参加新农合,参合人数占全州农牧民总数的95%以上。截至2008年9月底,全州为18.54万参合农牧民报销医疗费2420.67万元。农牧民因病返贫、致贫的问题得到切实解决。
沐浴在自家屋前和煦的阳光下,70岁老人杨世信感慨万千。当了25年村支部书记,1999年离职,“资深村官”杨世信一度有些失望。自打能领到每月60元的生活补贴后,老人的想法变了。钱不多,但买纸烟、茶叶、头疼脑热买个药还够,不用向子女伸手了。“党组织把我们这些人没忘啊!”
有着同样感慨的,还有1850名现任村干部。农牧村干部待遇的提高,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让他们在职有动力,退职有保障。卓尼县上城门村村委会主任李古目告诉记者,他每年的报酬是1500元,有了村干部养老保险,他退休后每个月可以领取180元。临潭县新城镇负责人说:“村干部有了干劲,基层的工作好开展多了!”
甘南州委负责人说,甘南州委、州政府之所以下决心,集中时间统筹解决全州社会事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因为党中央、国务院和甘肃省委、省政府对甘南工作高度关注,明确了甘南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把社会事业发展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在财政转移支付、调整工资补助、财力补助、专项补助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2003年至2007年给予甘南州各项补助资金79.71亿元,2008年的支持力度还在加大。二是州委、州政府对甘南州发展的思路进一步明确,明确认识到甘南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上,更体现为社会事业发展的严重滞后,需要尽快“补课”。三是确保甘南社会长治久安的需要。只有不断解决各族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逐步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才能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取暖费不涨价,由财政补贴供暖企业;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农村道路建设,危房改造;推进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解决居住在城市的农牧民城镇户口、符合条件者纳入低保;70岁以上农牧村高龄老人参合费用给予全额补助;帮助寺院解决困难,将贫困僧尼纳入农村低保……“关注民生活动”对甘南州城乡社会事业的推动,给各族群众生活带来的变化,细数起来还有很多。藏乡大地,处处涌动着为民谋利、为民解忧的热潮。各族干部群众正全力投入到改善城乡社会事业的各项具体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