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乃民生之本。吉林省为了推动困难群体就业,逐步建立困难群体家庭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在全国率先启动了“万名低保家庭适龄子女就业技能培训”计划。两年来,全省共投入资金3900多万元,累计组织培训20200人,做到了有培训愿望的人都能参加培训。“政府买单”助培训,使低保困难家庭子女能够学到一技之长,为他们点燃了通往就业之路的希望之火。
为了帮助众多低保家庭子女提高就业技能,摆脱家庭困境,2007年,当时的省劳动保障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对低保家庭适龄子女进行就业技能培训的新思路。这一设想得到了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并将其列入当年省政府重点抓好的8件民生实事,要求劳动保障、财政、民政等部门齐心协力抓落实。三部门联合制定并下发了实施办法,明确政府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培训补贴。根据不同专业确定培训时间,其中A类3个月,B类5个月,C类9个月。政府扶持的培训补贴标准为:A类每月补贴330元,B类每月补贴360元,C类每月补贴400元。补贴标准各地根据实际上下浮动,幅度最高不超过10%。
为确保培训质量,吉林省重点抓了组织招生、考核录取、确定培训机构和促成就业4个环节。劳动保障部门严格考核筛选,选择了一批管理正规、教学实训设备完善、师资力量雄厚的培训机构。全省共确定培训机构159所,开设培训专业39个。
全省各地都将低保家庭适龄子女就业技能培训,作为民生实事抓好。长春市要求所有社区劳动保障专干、民政低保专干,到每个低保家庭面对面宣传讲解优惠政策。针对有些家庭怕参加培训影响低保救济水平的顾虑,长春市民政部门提出低保渐退的政策。确定10所重点技工学校和各县市区就业训练中心,作为承接低保家庭子女培训指定学校,并要求各培训机构选派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教师任教。2007、2008两年内,长春市城乡低保家庭适龄子女就业技能培训2229人,大部分实现了就业。王玲来自长春市低保家庭,由于读书不多且身材比较矮小,她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也能找到一份工作。2007年,她参加了长春市就业部门组织的低保家庭子女培训。她刻苦学习,结业后到长春市赛得公司当了一名检验员,圆了工作梦。
松原市共走访低保家庭3万多户,发放调查表3万多份,做到培训事项家喻户晓。调查过程中,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做到耐心、细致、周密。宁江区建设街的董良浩是个孤儿,由亲属拉扯大,初中毕业后无事可做。调查员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鼓励他参加培训,就业后回报社会。他被调查员的诚心感动,填报了汽车驾驶员专业,进入驾校学习。扶余县长春岭镇的仇安东,高中毕业后每年都要外出打工,由于没有技术,只能做力工,挣钱不多又很辛苦。调查员帮他对比分析力工与技工的待遇以及发展前景,引导他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他非常痛快地填报了机械加工专业,被派往省劳动技术学校参加学习。
舒兰市严格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并实行订单培训,与青岛海尔集团、威海泓淋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就业协议,确保学员培训后稳定就业。舒兰市溪河镇敖花村一社的范津华,参加低保家庭子女培训后,到威海泓淋电子有限公司工作,因工作突出,被选拔为班组长;环城乡福顺村五社的付君君,被威海泓淋电子有限公司任用为统计员;水曲柳镇先进村一社谭乐,被大连万宝电子有限公司任用为核算员。舒兰市2008年共培训低保家庭子女230人,都已按协议就业。
白城高级技工学校,将低保家庭子女培训纳入学校的重要工作日程,按照“培训、管理、就业三到位”的要求,建立了“两条线”的就业机制。一是根据市内企业用工需求,调查低保生的自身情况和就业意向,搞好本地消化,与9家企业达成了204人的用工意向,为不能离开本市就业的低保家庭子女提供了岗位。二是瞄准外地发达地区就业,派人到北京、天津、烟台、苏州的30余家企业实地考察,与11家企业签订了340人的《定向培训协议》,为低保生搭建了广阔的就业平台。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培训处负责人说,吉林省独具特色的低保家庭子女就业培训,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很多省市派人来吉林省“取经”。(记者 韩雪洁)